2013年1月10日,一位老人從報紙上看到開封市理事廳街小學7歲的學生劉博涵被診斷為白血病的消息后,來到劉博涵家中,將500元錢交給他的母親陳女士。在陳女士再三懇求他留下姓名時,這位老人寫下了“黨為民”三個字。
老人的真名叫崔鳳亭,是杞縣勞動社會保障局的一名退休干部。幾十年來,他默默無聞地為失學兒童、災區等捐款。每次捐款從不署真名,“黨為民”是他用的最多的化名。
崔鳳亭今年80歲,是烈士的后代。10歲時,身為地下工作者的父母被國民黨殺害,童年受盡折磨,解放后黨和人民將他培養成人。195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時他便暗下決心,立志為民解難、為國分憂。
1965年除夕,崔鳳亭在開封火車站看到有母子二人因錢包丟失無法買車票回家,當即為他們買來兩張火車票。1986年云南地震、1987年大興安嶺火災,他用化名分別匯了款,像這樣的事跡他還有很多。
“像這樣的義捐,崔老已堅持了48年。”他的鄰居告訴記者,“他的家境并不富裕,這些錢都是他生活中節儉下來的。”48年來,崔鳳亭共捐助了多少次、多少錢,他自己也說不清楚,逢難必助、有困必幫已經成為他的習慣。這些默默無聞的事跡體現了一位老共產黨員一心為民的高尚情操。□本報記者伊勝利通訊員王有民李世強【原標題:逢難必助有困必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