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河南本土培養的首位中國科學院院士
他潛心治學,52年來幾乎天天泡在實驗室
他治學嚴謹,審閱學生論文,往往修改6遍以上,細到標點符號
作為院士,天天“泡”在實驗室
成果豐碩:
堅持52年,取得了多項重大科技突破
2010年7月12日16:10,按照約定的時間,記者趕到了吳老工作的地方。
上樓、敲門,開門的是一個二三十歲的小伙子,說明來意后,小伙子立馬笑著說,因為吳老擔心下午接受采訪擠占工作時間,提前去實驗室了。
16:15,吳老從實驗室回到了辦公室。
這是一位清瘦的老人,中等個頭、頭發斑白,一雙大而有神的眼睛中,透露出堅韌。
當天的采訪,就從他的實驗室拉開了序幕。
1958年,吳養潔從莫斯科大學拿到了副博士學位,畢業當年,便來到了剛剛建校兩年的鄭州大學,到學校報到后,吳養潔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參與設計和建立放射化學實驗室。
實驗室建成后,每天到實驗室成了他的一種習慣,這種習慣,一堅持就是52年。
在實驗室里,吳養潔激情飛揚,取得了一項又一項重大科技突破:
在芳基汞化合物的性質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得到了國際化學界的好評;
在不對稱合成研究方面取得了新成果,涉及許多藥物及其中間體的合成,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作為主持人,與張國安、楊德興等人一起完成了1972年國務院農藥調查組下達的重大科技攻關項目《萘氯化、水解法制甲萘酚》,獲得了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
2003年11月,他成為近億人口的河南省本土培養的第一位中國科學院院士。
作為老師對學生要求很嚴格
治學嚴謹:審閱學生論文,要改6遍以上
楊帆,曾是吳老的弟子,去年博士畢業后,留在了鄭州大學任教。
楊帆說,做吳老師的學生很“辛苦”,因為吳老師對學生要求總是很嚴,時間觀念很強,治學一絲不茍。
這種嚴格不僅體現在他對學生實驗的操作上,同時也體現在對學生論文的把關上。每個學生寫論文,吳老都要親自閱讀和修改,而且修改往往都在6遍以上,這其中細到標點符號。
迄今為止,已有70多名碩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從吳老的實驗室里走出,而每一位學生都要留下一個個小的樣品瓶,里面裝著他們的實驗成果。在這些小瓶子陪伴下的吳老,就如同一個喜獲豐收的老農,守著自家殷實的糧倉,透著驕傲和欣慰。
52年來,吳養潔培養的弟子已經遍及全國,有很多已開始在各個學術領域嶄露頭角。
同時,也令吳老欣慰的是,因為受父親潛移默化的影響,兒子吳豫生也走上了“化學”之路,目前,已經拿到博士學位的吳豫生正在美國做藥物研究。
字典里沒有“業余時間”
老驥伏櫪:只要身體允許,會一直干下去
吳養潔的原籍并不在河南,為什么把根扎在了河南?
他微微一笑說:“沒什么,哪里需要就去哪里。”
吳養潔,1928年出生于山東省濟南市,父親曾是當地一名官員,6歲那年,父親離世,家境陷入窘困。
1947年,吳養潔考入上海復旦大學化學系;1954年9月被選送到莫斯科大學化學系深造。
1958年,學有所成的吳養潔回到魂牽夢縈的祖國,來到剛剛建校兩年、實驗教學條件還較差的鄭州大學。他說:“一個人要學會感恩,要懂得報恩。要知道是祖國和人民培養了你,應該把你的青春和學識貢獻給祖國最需要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