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春暖花開的早晨走進宋文京的工作室,瞬間被清雅脫俗的風格所感染。那些書法和國畫作品充滿著蓬勃的生命跡象,如同向觀眾展示著深藏于藝術家內心深處那瞬間迸發的靈感與智慧。濃濃的茶香中,這位被眾人所熟知集書法家、畫家、藝術評論家于一身的學者,向記者闡述了書法 、繪畫與作為工具的文字之間妙不可言的淵源與關聯。
與畫的一種宿命
如果說文字是人類文明一次進步的行走,那書法就是一場華麗的舞蹈,國畫則是用抽象的筆墨表達作者審美感受和精神世界的交響樂。宋文京就是一個人能夠在書法、繪畫與評論三重角色中自如轉換的藝術家。對此,他笑稱:“不想當畫家的書法家不是好評論家。”
宋文京有著深厚的繪畫根基,幼年時期一直在畫畫,山水、花鳥人物都曾涉獵,畫畫的速度很快,且從未中斷過。對于畫畫的理解,他認為,主要在于造型、筆墨和精神三個方面。畫畫需要準確表達,造型精準必不可少;技巧訓練的扎實與否通過筆墨便可知其意;精神則是畫的靈魂,也是重中之重,它將畫者內心深處的東西折射出來。
作為一個勤奮的畫家,宋文京常年堅持去各地寫生,從太行山到峨眉山、云臺山,從風光秀美的桂林到古韻氤氳的查濟,他說,自己外出寫生時最期盼的就是天亮,他就可以背著畫夾愜意地游走在名山大川間,平均每天兩張的寫生速度讓他在遠行的十余天中能收獲二十余張活色生香的作品。“每次畫畫前我都會抱有一種賭博般的心理,總希望自己的這張作品比上一張還好,而最滿意的永遠是下一張。”宋文京說。
在他看來來,一個人的畫風是慢慢養成的,正如文火慢燉,這事兒急不得。他不想過早地形成個人的風格,或者依賴于一門一派,這樣容易把自己局限在某個條條框框中,創作時反而有一種束縛感。在沉浸于對古代以及當代大家的臨摹中,他博采眾長,師古并開創心境,從而獲得了更多的藝術靈感 。他眼中所謂的畫畫,就是帶著線條去散步,正如他所追求的隨緣、率性、自然而然的心態。
用筆行吟的詩人
書畫同源 。一位好的國畫家肯定是一位好的書法家 ,因為它們都是用筆去創造。如宋文京的恩師范曾所說:“以書為古,以詩為魂。”
宋文京從16歲開始學習書法,臨摹了大量的古今名帖,不斷追求書卷氣和金石氣,30多年的書法滋養對他的繪畫提供了莫大的幫助,使他的字畫格調清雅,氣質不俗。至今他仍保持著臨帖的習慣,并從前年開始,以兩年為期學習一種書體,逐一臨摹研習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崇尚美圖配以美文,如歷史上如此多文人雅士以梅花、荷花等寄托情思,將清雅、高潔、堅貞、傲氣凌云等畫外的內涵詮釋于畫中,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畫面的藝術氣質相得益彰。
三種角色的轉換
宋文京博覽群書,閱讀面寬,興趣廣泛,閱讀的書目也是包羅萬象,美術、書法、藝術評論、古文字研究、詩歌、小說、哲學等等,在他近千平米的工作室,書籍占滿了整面墻。不僅如此,他還專門拿出家中的兩間屋子用來藏書,曾被評為山東省十大書香家庭,讀書之于宋文京來說,是精神的享受。書籍對于他來說,也是生活的必需品。
他認為,藝術的本質在于思考,為此他愿意利用一切時間去讀書,而后將汲取的營養以感悟、隨筆、理論研究等方式慢慢消化。在為他人撰寫評論文章時,也會努力做到說真話,直言對方的局限性和努力方向,“對得起自己的內心,不降低藝術判斷力。”
正如一位名人所說的,一個人要想成功,不論是剝橘子還是指揮一個樂隊,都要專心致志。書法、繪畫、藝術評論三個角色在轉換,既是獨立的,又有內核,有關聯。不論是畫家、書法家,還是評論家,宋文京都是非常認真和專注的。由于專注且效率高,每個角色完成后便能很快抽離出來,角色間的轉變速度也是相當快。這種過程對于他來說是累并快樂著,一種身在其中不知疲倦的滿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