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占國,1938年12月出生于河南省鎮(zhèn)平縣,1962年畢業(yè)于南開大學物理系。1980年在瑞典隆德大學固體物理系當訪問學者。1986年破格晉升為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研究員。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長期從事半導體材料光電性質、半導體深能級和光譜物理研究,砷化鎵材料與器件關系研究,半導體低維結構材料與量子器件研究等工作。研究成果曾獲國家和中科院自然科學、科技進步獎和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以及國家重點科技攻關獎多項,對我國半導體材料的發(fā)展與人才培養(yǎng)做出了重要貢獻。
初見王占國,正巧是他的生日,一張賀卡端正地擺在電腦桌的正中,上面是三十幾位博士的簽名祝福,這些都是他的學生。
辦公室進進出出人很多,都是來跟他祝壽的,他樂呵呵地一一握手道謝。
稍清閑時,王占國拿起桌上的賀卡,仔細閱讀著上面學生的名字,透過這一個個名字,他看到了自己為之奮斗了大半輩子的材料化學,更看到了自己摯愛的事業(yè)在這些年輕人身上發(fā)揚光大。
求學不易,深自砥礪
“科學的道路是沒有捷徑可走的,只有那些付出比常人多得多、辛勤勞動的人,才會攀上科學的高峰。”
1938年12月,王占國出生在河南省鎮(zhèn)平縣的一個貧苦農(nóng)民家庭,一家七口以種田為生。
五歲時,家里沒錢供他讀書,鄰居用草紙抄了一本課本送他。他如獲至寶,拿著這個手抄書本,跟別的孩子一起上學了。
求學路曲折艱難。小學離家5里,中間還隔一條河;初中離家20里,要自備干糧自己搭伙做飯;高中離家70里。“為了不耽誤學業(yè),通常每月回家一次,為了壯膽,我們幾個老鄉(xiāng)常結伴同行,周六下午3點左右出發(fā),通常大約夜里2點左右才能回到家里。”“越近家鄉(xiāng),夜越深,同學們陸續(xù)散開,最后總是剩下自己一個人。無邊的黑暗給人以壓力,你必須克服著內心的恐懼,大著膽向前走,向前走到家。”
“在科學探索的路上你不知路上會遇到什么,會得到什么,但必須堅持下去。科學的道路是沒有捷徑可走的,只有那些付出比常人多得多、辛勤勞動的人,才會攀上科學的高峰。”王占國說。
刻苦讀書的王占國走出鎮(zhèn)平,走出南陽,來到天津的南開大學物理系。
進入南開大學,因為家境貧寒,王占國享受到了甲等助學金。國家每月除了補給他15元的伙食費外,還有4元零花錢。冬天他申請到了棉衣,夏天又給他發(fā)了蚊帳。黨和政府的關愛讓他感激異常,如何回報祖國?他把感激化作自己刻苦鉆研的動力。
大學期間,王占國提出了“能帶擾動模型”等三個設想。有記者曾就此訪問了學校的指導老師,并將他作為敢想、敢于提出新見解的學生典型做了報道。1964年,南開大學在慶祝建校45周年的大會上,學校老師曾專門宣讀了他畢業(yè)論文中的“能帶擾動模型論”部分。其中,“能帶擾動模型”的模型示意圖與1970年江琦和朱兆祥提出的調制摻雜超晶格結構非常相似,提出時間更是早了近10年。
他把這一切都歸功于祖國。1983年入黨時,他曾動情地說,“沒有共產(chǎn)黨,沒有新中國,就不會有我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