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杜祥琬院士在北京科技交流學術月開幕式上直揭眼下學術界存在的論文造假等不端行為,總結了學術界的不少“怪現狀”:靠拉關系、“忽悠”、“跑部錢進”爭項目、經費;專家在項目評審、成果鑒定、獎勵評審中不能超脫小單位或相關者的利益;有的科技管理部門把管理權力化、利益化,長官意志至上;個別領導干部違反程序,干預評審;在不正之風的影響和利益的誘惑下,有的科技工作者以鉆營代替鉆研,以權術代替學術,“有知識,缺文化;有物質,缺精神,難成人才,何談大師
杜祥琬認為,根除學術不端的藥方在于“構建教育、制度、監督、法制相結合的科技誠信工作體系”。他表示,我國科技界需建立“客觀和超脫的對學術不端行為的調查機構”,建議建立從單位到個人、包括院士在內的誠信檔案,作為評項目、授獎的依據之一。(本欄目照片為資料圖片)【原標題:杜祥琬: 不能以權術代替學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