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全球氣候變化及其后果日益深刻的認識,正在引發人類對自身的發展方式的深思熟慮和新的覺醒。氣候變化警示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體系正承受著巨大壓力,必須對可持續發展的長遠目標和實現這一目標的戰略路線圖,有一個更為清醒的科學的認識。14億人口的中國將在2050年實現的國家現代化的第三步戰略目標,不能只是“人均GDP兩萬美元”這樣一個經濟增長數量指標,還必須達到作為基本生存條件的環境是宜居的;作為經濟基礎的農業是適應氣候變化的;作為發展基礎的能源體系的結構、質量和“顏色”將發生革命性的變革;作為發展動力的科學技術的創新能力和水平達到國際先進;作為社會主體的人的健康、文明和受教育水平應有顯著提高等。以能源為例,2050年前的40年是能源體系的轉型期,從現在比較粗放、低效、欠安全、高排放的體系,轉型為節約、高效、潔凈、安全、多元的現代化能源體系,2050年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氣等潔凈能源在一次能源結構中占到約50%;而2030年前的20年,是這個轉型期中的攻堅期,使轉型所必需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得到基本解決;2020年前的10年,是完成攻堅任務的關鍵期,是全面轉向科學發展的關鍵期。想得更長遠些,中國能源將由目前化石能源為主,逐漸走入一個持續約百年的多元結構階段,最終走向以非化石能源為主的永續發展。
為了實現這樣的長遠目標,我們的戰略路線圖首先必須抓住轉變發展方式的戰略機遇期,從依靠低端產業的擴張,轉向更加注重質量和效益,發展新的增長點,爭占新的戰略制高點;資源(包括水資源、土地資源、礦產資源和能源)的供需模式,應由“粗放的供給滿足增長過快需求的模式,轉變為以科學的供給滿足合理需求的模式”;加大保護生態和環境的力度,爭取在2030年前基本解決空氣、水和土壤三大污染問題,溫室氣體年排放總量越過峰值;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以顯著低于美國、歐盟的人均能耗實現中國的現代化;加強能源、環境、健康等領域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以創新驅動發展;政績考核體系要從單純GDP增速導向,轉向包括環境、民生、健康、教育等要素在內的科學發展指數導向。以能源為例,實現上述長遠目標,要實施“科學、綠色、低碳能源戰略”,它包括“節能優先”等六個子戰略和相應的路線圖,這不僅是經濟—環境雙贏的戰略,也是應對氣候變化總體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總之,這個發展路線圖要貫穿轉變發展方式這個主線,不良的發展會損害未來,只有科學發展才能創造未來。
應對氣候變化為發展和進步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戰略要素。對氣候變化認識上的某些質疑,有益于研究的深入和認識的深化。然而重要的是,科技工作者有責任嚴肅而科學地正視氣候變化這類與全球未來命運攸關的重大挑戰,不要讓某些不確定性的爭議模糊了科學發展的方向,阻礙了行動的腳步。可以說,綠色低碳已是“世界潮流,浩浩蕩蕩”,成為歷史的必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的堅定實施,不但有益于當代人生存環境的改善,也將惠及子孫后代的根本利益。(作者系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原標題:杜祥琬院士撰文: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的科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