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神垕古鎮出來,沿著禹神快速通道向東行駛大約3公里,路旁出現一個小指示牌,上寫鳳山鈞窯。司機師傅右轉,沿坡而下。坐在車中向前望去,只見鳳凰山郁郁蔥蔥,雖然不高,卻也靈秀。行至山腳下的張灣村,赫然醒目的指示牌把我們帶到了張建釗大師的鳳山鈞窯。
雖然鳳山鈞窯是一個有名的窯口,但更像一個農家院落。時值初秋,裊裊青煙,花木相掩,一派田園風光。回廊蜿蜒,曲徑通幽,又因樹木繁雜,以致灑落在院中的陽光變得斑駁起來。就這樣走著望著,不知不覺中步入了展廳,豁然開朗。
倚墻而立的展架上,陳設的鈞瓷形制規整,造型端莊,器型和線條洗練流暢,沒有過多的修飾,大有宋鈞的遺風。走近了端詳,只見器物古樸典雅,胎質敦實,釉面渾樸,釉色艷麗,玉質感強,真是似玉非玉勝似玉。徜徉在展廳內,讓人頓感寧靜、愉悅,心曠神怡。盡管經常在神垕的窯口采訪,但像這樣釉厚玉潤、凝重簡潔、端莊大氣、似玉勝玉、讓人愛不釋手的鈞瓷還真不多。
“你們來了。”伴隨著一聲厚重質樸的方言式問候,張建釗大師快步走過來,與大家一一握手寒暄。張建釗今年55歲,軍人出身的他身體結實,走路生風,豪爽熱情。記者盡管與張建釗大師認識多年,但一直想弄明白一個問題:他既非神垕瓷區人,也非鈞瓷傳人;既沒有鈞瓷世家的光環,也沒有陶瓷院校畢業的科班學歷,為何他的鈞瓷作品獨樹一幟,令當代藏家愛不釋手?
“他憑借對鈞瓷藝術的一腔熱情和與生俱來的藝術天賦,創作出一件件令人稱道的鈞瓷珍品。”記者采訪時,一位來自鄭州的年輕鈞瓷收藏愛好者禁不住說道,“張大師的作品繼承了傳統鈞瓷端莊典雅、釉色玉潤、窯變自然、渾厚大氣的特色。張大師熱愛鈞瓷,鉆研鈞瓷,加上天賦,在鈞瓷的造型和釉色上又有所創新,新器型既有傳統造型的特點,又有新的文化內涵;釉色除保留原禹州鈞瓷二廠的韻味外,玉潤感更加突出,因此深受藏家青睞。”
“過獎了。”張建釗謙虛地說,“雖然我不是神垕人,但我在二廠干過,二廠的領導、師傅、同事教會我燒制鈞瓷的技藝。沒有在二廠打下的基礎,就沒有鳳山鈞窯的今天。”據張建釗介紹,1988年他從武警部隊轉業到原禹州鈞瓷二廠工作,長期擔任廠保衛科科長和車間主任。8年后的1996年,廠里的生產停止了,他和幾位同事承包了一座窯,起早貪黑干了兩年,無功而散。2003年春,張建釗決定創建一個窯口,窯址選在了自己的老家禹州市鴻暢鎮鳳凰山腳下的張灣村東南角,起名為鳳山鈞窯。這里雖然依山傍水、風景怡人,但從市場營銷的角度而言,窯址遠離神垕瓷區,或許不是好的選擇。“酒香不怕巷子深。只要有好的鈞瓷作品,就不怕沒人來。”在張建釗的堅持下,這一年,鳳山鈞窯在鳳凰山下正式成立。
“建窯伊始,我的目標很明確,就是想用原禹州鈞瓷二廠的釉料配方,用傳統的煤燒工藝,恢復鈞瓷端莊大氣、溫潤如玉、窯變瑰麗的本質。承繼宋鈞在理學約束下去‘奇技淫巧’技藝的同時,堅持‘造型服務于釉色窯變’的理念和使豐富的窯變融于單色釉的審美趨向。”張建釗說。
熟悉鈞瓷的人都知道,原禹州鈞瓷二廠燒制的瓷器有三個特點:釉色厚重、窯變豐富、玉質感強,一直享有“似玉非玉勝似玉”的美譽。其釉料配方也是整個神垕人盡皆知的,并不是秘密。但目前真正能燒制出原禹州鈞瓷二廠釉厚、玉潤特點的窯口僅有四五家,張建釗的鳳山鈞窯就是其中較為出色的。究其原因,張建釗說不外乎三個:第一,鈞窯窯爐的因素;第二,個人對鈞瓷的感悟不同;第三,是天時。通俗地講就是同樣的配方,窯口不同,大師不同,對鈞瓷的感悟不同,因而燒制出的作品也不同。
“究竟是什么樣的感悟呢?”記者問他。
張建釗說:“實踐,經驗,再實踐……這是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也就是大家說的天時、地利、人和吧!”
仔細品味的確如此。“意會”其實是一種直觀的感受,是自然物象、創作者的心象與程式創造在感受上合而為一,恰巧就是“天時、地利、人和”的體現。試想,張建釗如果沒有千百次的失敗經歷,沒有對鈞瓷的執著,他對鈞瓷的感受不會達到今天的境界。
從最初建窯至今,鳳山鈞窯已走過了10年光景。記者問張建釗從業這些年來對鈞瓷的感悟,他深深地吸口氣,目光變得深邃起來,邊思考邊娓娓道來:“我最感到欣慰的是繼承了原鈞瓷二廠的傳統,發揚了原鈞瓷二廠的釉色,釉的質感、層次、乳濁感得到了提升。在造型方面沒有因循守舊,沒有重復原鈞瓷二廠的幾十種造型,而是與時俱進,積極創新,與高校專業設計人員、業界專家合作,不斷進行新的探尋。”
的確,在這一創作理念的指導下,張建釗大師對作品釉面玉質的追求以及之前提到的“個人感悟”,突出體現為重視內在人格的修養和內心世界的完善。“感悟”不同,實為修養境界的不同。在展廳的博古架上,記者看到一件《八方瓶》和一件《平安瓶》別具一格。作品造型與原鈞瓷二廠的器型相比有所突破,在藝術風格方面保留了宋代鈞瓷嚴謹含蓄、典雅勻凈的美學特征。
面對未來,張建釗大師神采奕奕地告訴記者:“今后,做鈞瓷的理念要變,做鈞瓷就是做文化,每件鈞瓷都要當作藝術品去做,力求精益求精。”據張建釗介紹,他的作品也經歷了不打底款、打底款、蓋章、手簽字的過程。理念的轉變,使他對鈞瓷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理解。下半年他要擴大窯口的規模,新建一個鈞瓷文化園,為不拘一格地進行新釉色、新器型的研發打下牢固的基礎。
張建釗,一位執著追求宋鈞神韻又孜孜不倦地踐行著鈞瓷“尚玉”之特性的大師,于古樸玉潤的釉質中彰顯了北方青瓷特有的溫柔敦厚,也實現了他對鈞瓷創作實踐性的自由把握,積淀、溶化了自身的智慧和德行,實現了藝術修養的飛躍。
游于藝,成于樂。
這是人生,也是審美。呂超峰 通訊員 李維維 文/圖【原標題:游于藝,成于樂——訪河南省工藝美術大師張建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