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遠院士簡介:
王光遠院士,1924年3月生,河南溫縣人,1952年畢業于哈爾濱工業大學研究生班。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王光遠教授是我國著名的結構力學和工程設計理論專家,地震工程界的先驅之一。曾擔任中國力學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土木建筑學科組成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力學評議組成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教委科技委土木、建筑、水利學科組成員,國際結構安全與可靠性協會委員,國際刊物《EngineeringOptimization》編委和我國《固體力學》等7個期刊的編委。已發表論文200余篇,出版專著12部,培養出博士30余人,碩士48人,指導過博士后18人。先后被評為建設部勞動模范、黑龍江省特等勞動模范、省優秀黨員和全國高等學校先進科技工作者,其事跡被收入《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黑龍江科技精英》、《中國當代科技精華》。
一心為國赤子情懷
蔡新 江焦挺 饒偉
中國工程院是我國工程科技界最高的榮譽性、咨詢性學術機構,為國家的重大工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提供決策咨詢;中國工程院院士則是國家設立的工程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2005年6月19日,我們有幸采訪了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哈工大教授、博士生導師王光遠教授,王老師今年已經81歲高齡,但身體健康、精神矍鑠,雖然已經不在教學和科研的一線工作,但是仍然關心國家的科技發展,關心我國的土木工程學科的發展,關心著他為之奉獻大半生的哈工大的發展。與王光遠院士交談,總會令人有一種如沐春風的感覺。謙和儒雅的風范,睿智深刻的語言,平易近人的態度,使你不得不感嘆,大學者當如斯。
求學--努力向學,蔚為國用
上個世紀20年代初期,中國社會正處在軍閥混戰時期,當時中國內有政治腐敗,外有列強欺凌,危機四伏,真是步步落后,處處挨打。1924年3月25日王光遠出生于河南省溫縣南韓村一個小學教師的家里。太行腳下、黃河之濱,南韓村本應是一個寧靜的小村莊,但動蕩的社會打破了這樣一份寧靜。
1930年,他進入本村小學學習,1933年入開封省立第三小學,1936年,入省立開封初級中學。1937年,王光遠老師正在開封讀初二,"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侵略軍借機大舉入侵,從華北進逼河南,直逼黃河,學校被迫解散,他回到了家鄉溫縣。當時大家紛紛逃難,可他家里人口很多,單靠父親的微薄收入度日,如果逃難則無法生活,只好回家種地。為了能夠繼續讀書,他向家里提出:"哪怕是一個人走,我也要到后方去讀書!"王光遠老師時年13歲,家里人怕他年紀太小,不同意,可是看他態度非常堅決,只好在他的棉被里縫了100塊錢,讓他和僅比他大一歲的表哥向西北逃難去了。為了能到國立中學接受正規教育,他歷盡千辛萬苦,只身奔赴甘肅天水,進入國立甘肅中學。國立甘肅中學很多老師是大學的副教授、講師,水平很高,學術思想十分活躍。在這所學校里王光遠老師翻開了他人生新的一頁。當時辦學條件非常艱苦,白天上課時,黑板掛在樹上,學生每人發一個小凳子坐著;晚上就墊著草睡在神像腳下,一下雨,草里面就爬出很多小蟲子。十三四歲的小孩子,一到晚上就想家,一想家就唱"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一唱大家便情不自禁地跟著哼,哼著哼著就全哭了。但是這些都在其次,最大的困難就是沒地方安靜讀書。一天,他找到一個尼姑庵里的老尼姑求她說:"我沒地方看書,晚上就在你這里看,行嗎?""不行!"老尼姑一口回絕了。"為什么呢?""因為你是男的!"他毫不氣餒,繼續求道:"那我在你這山坡上挖個洞,就在洞里看書,行不?"老尼姑一愣,最后終于被他的誠意打動了。他就在尼姑庵的山坡上挖了個洞,正好可以睡覺看書,就在這個洞里,他讀了兩年,直到初中畢業。
1940年,他以全省會考第二名的優異成績初中畢業,免試進入高中。這時河南省開始連續3年的大旱,受到"水、旱、蝗、湯(恩伯)"四大災害的摧殘,餓殍遍野,王光遠老師的家人陸續逃到陜西,住在鄉下的窯洞里,生活十分困難。為此,他決定縮短學習期限,于1942年以同等學力考取國立西北農學院水利系。在抗日戰爭期間,那是后方學習和生活條件最優越的大學之一。他在該校學習期間,有幸受到著名力學家孟昭禮老師的特別培養。當時孟先生正在撰寫《超穩結構應力分析之基本原理》一書,這是國內較早的一本高等結構力學教材,其中包括孟先生自己的許多研究成果。孟先生首先教會王光遠,然后讓他檢驗書中的公式推導和計算書中的全部例題和習題。在此項工作中,王光遠不僅學習了先進的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切身體會了孟先生嚴格的治學態度和孜孜不倦追求科學真理的高貴品質,這對王光遠的一生產生了重大影響。
工作--學以致用,振興中華
1946年,王光遠老師獲得學士學位。畢業后被分配到黃河水利委員會參加花園口堵口工程,任新堤第一段工程員。這時孟昭禮老師應邀回北洋大學(現天津大學)任教,他推薦王光遠擔任他的助教,從此,在孟老師的指導下,王光遠老師終生從事工程力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當時公認"聽孟先生講課是一種享受",在擔任助教的3年期間,王光遠老師認真地聆聽了孟老師的每一堂課,這對他成為一個優秀教師和獲得突出的教學效果,起了重要的作用。1949年,孟先生由于積勞成疾,患了嚴重的肺病,喪失了工作能力。孟先生向學校領導表示,堅持要王老師接替他的全部工作,這樣,王老師就負擔了土木系理論力學、材料力學、結構力學和彈性力學的全部講課任務和原有的助教工作。這些高強度的教學工作量使他養成了拼命工作的習慣。由于工作的出色,王光遠老師于1949年暑假被提升為教員,1950年又被提升為講師。
1950年10月,高教部在全國工科院校選派了第一批助教和講師到哈爾濱工業大學作為師資研究生跟蘇聯專家學習,王光遠老師是其中之一。第一年學習俄語,后三年學習業務和教學方法。王老師由于基礎較好,兩年就完成了全部學習計劃,并提出了一篇較好的畢業論文《以變形法解剛架的簡捷方法》。蘇聯專家H.Л.庫滋民(Kузбмин)在蘇聯權威性論文集《結構力學研究》中曾專文介紹這個方法。1952年,王老師提前兩年在研究生班畢業后,28歲就被當時的李昌校長任命為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筑力學教研室主任。該室負責全校材料力學、結構力學和彈塑性理論的教學和科研工作。此后四年,他雖然也做了一些科研工作,如結構強度、振動和穩定性分析方法的簡化等,但主要把精力放在了提高教學質量上。開展了大量的教學方法的研究,使這個教研室成了哈爾濱工業大學教學效果最好的教研室之一。在此期間,他還協助蘇聯專家們培養了大批研究生和進修教師,這些人后來都成為我國各主要工科大學的骨干教師和領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