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振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硬筆書法家協會會員、開封市青年書法家協會主席,現任杞縣煙草專賣局局長,曾榮獲中國書壇中青年“百強榜”百強、西冷印社百強書法家、河南省政府五四文藝獎金獎、省自學成才稱號等諸多榮譽,當為書壇中青年之“實力派”之列。
一個秋雨瀝瀝的周末,我們專程來到書法名城開封,采訪了開封市青年書法家協會主席閆振。
記者:您出生于開封市杞縣,杞縣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書法藝術有著豐厚的歷史沃土,在東漢時期,就出現了兩個著名書法家,蔡邕和他的女兒蔡文姬。書法在杞縣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歷代書家輩出。這樣的文化環境是否對您有影響?
閆振:杞縣的文化底蘊,影響著杞縣的每一個人。我的爺爺、父親都喜歡書法,受他們的影響,我從小就愛好書法。小時候,爺爺、父親在書法學習上給了我很好的啟蒙,培養了我對書法的興趣。興趣很重要,它是做成一件事的基本起點。
幼年的我最熱衷的游戲就是提著小水桶四處尋找能夠寫字的場所,樹身、墻壁、桌臺、雪地,都成了我習字的“紙”。上學后,我每天晚上都趴在昏暗的煤油燈下堅持寫字,由于我寫的字周正、好看,每次作業本發下來,老師都給我圈了很多紅圈圈,表揚也最多,這對我鼓勵很大,更激起了我學習書法的決心。
如今能取得一點成績,我認為除了杞縣文化積淀和文化底蘊對我的滋養之外,最大的感悟是“堅持”二字。所有的事堅持了雖然不一定成功,但不堅持是很難成功的,這是一個真理。我就是一個善于堅持的人。我還喜歡鉆研,喜歡思考。在思考中前行,在鉆研中進步,在堅持中歷練,這就是我的從藝之路,也是我的從藝體會。
記者:中國書法歷來講究“尚古尊帖”,聽說您也是個樂于臨帖的人。
閆振:的確是這樣。在書法學習上,我是一邊研習古人法書,汲取前人論書精粹,著力提升自己的理論修養和書藝境界;一邊本著取法乎上、碑帖互參的原則,大量臨帖,曾認真臨習過好多名家名帖。雖然很多人覺得臨帖很枯燥,但我樂在其中,現在我還堅持每天臨帖兩到三個小時。從帖里,我們可以看到書法大家當時的書寫狀態,從中我可以學習到很多,吸取大師的精華,并能在書寫創作中靈活運用。臨帖對我來說好比一雙鞋,不臨帖的人就好比打赤腳走路,很難在藝術之路上留下印跡。
在臨帖中,我始終謹記歐陽中石先生“先吃透一家,打好基礎,再遍臨百家,集眾家之長”的教誨,先專一,后博學。首先是選自己喜歡的一家碑帖,認真去讀,用心領悟,對原帖的形態、神韻做到爛熟于心,融化在自己的大腦中,之后專心致志去臨,臨像了,寫熟了,掌握了基本技法,再換其他字帖,這樣就能得心應手、博采眾長了。臨帖時還應該忠于原帖,古人哪些字不好也可以改過去,臨帖不一定把字全臨完。
我非常贊賞已故書畫家李可染先生所說的:“用最大的功夫打進去(入帖),用最大的勇氣打出來(出帖)。”既要能入帖,又要能出帖。入帖只是打基礎練功夫,入帖只是手段,出帖才是目的。著名書畫家鄧鐵說過:“一個書法家一定要有個人的面貌,否則,他就只是一個寫字匠。”
記者:您對“功夫在字外”這句話有何體會?閆振:朱履貞在《書學六要》中說:書有“六要”,即“氣質、天資、得法、臨摹、用功、識鑒”。這“六要”中的“得法”、“臨摹”、“用功”,講的是筆墨功夫。而“氣質”、“天資”、“識鑒”則講的是字外功夫。我深知“汝果欲學書,功夫在字外”的道理,所以我一直加強對文化的學習和學養的提高,基本上和練習書法一樣,每天都在看書學習,加強字外功夫的提高。大賽作品集是最好的字帖。有一次,為了求得一本市場上買不到的大賽作品集,我連夜坐火車從開封趕到廈門,找到大賽主辦方懇求贈書。經過長時間的交談,主辦方領導被我的真誠所感動,滿足了我的懇求。那位主辦方領導說:“在你的身上,
看到了開封書法人的可敬、可愛、可怕!”
沒有學養的滋養,一個書家的境界是不可能提高的。正如一位書法家所說:“書法是禾苗,學養是沃土,不植根于沃土的禾苗會營養不良,長不壯,花不鮮。”“書為心畫”,書法家的“心”就是“文化”,書法家寫出的“畫”就是“書法”。所以特別注意學養的滋養。我曾入伍到廣東,那時有空經常進城去書店買書看,往往把錢花得僅剩一元坐公交車回部隊的錢。這些年我買了很多書。
記者:您的書法一方面具有儒雅高貴的傳統氣質,又不乏時代的審美情趣,可以說是“師古求新”。請您對自己的書法做一解讀。
閆振:傳統的東西是最經典的東西。在書法創作中,我善于承古追新,筆筆具古意,筆筆有自我,師古不泥古,似古有自新。學習書法時每個人都會帶入自己的習性、理解和感悟,包括為書法注入個人的人生閱歷、文學修養等諸多元素。注入得太多了,就會失去古意,因此臨帖是學習書法的人一生都要做的功課。
我認為,學習書法首先要原汁原味地回歸傳統,在學好傳統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出新。“筆墨當隨時代”這是藝術創作永恒的主題。書法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也應該融入時代的氣息,具有現代人能夠接受的審美趣味,做到雅俗共賞。
記者:現在您的書法藝術已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可和肯定,您一定在書法藝術上有很多感悟吧?
閆振:是的。我學習書法,完全自學,是以介紹書法的書本為師的。在學習過程中我對用筆和筆法特別用心,即對古典碑帖的精準認識和深解,不僅師其跡,更師其法。因此,在書法的點畫、線條的書寫上,我的筆法是多能的,形態豐富多彩又真力彌漫,敦厚圓渾又靈動俊逸。
書法既是“淺學”又是“顯學”,既是“簡學”又是“難學”。書法既通俗又高尚。就是說,書法既平易近人,又高深莫測。不懂楷書就不懂字的間架結構;不懂篆書就不明白中鋒用筆;不懂隸書就不明白毛筆的性能;不懂行草書就難以表達才情。
一件好的書法作品,蘊含著作者自己的高尚情感和情操。只有對生活充滿激情,對藝術充滿激情、充滿希望,才有充實的生活,才能在書法中有所創造、有所收獲。習書必須心中有愛。你對書法情有獨鐘,書法一輩子都不會背叛你。
勤學,廣泛地多讀多看,才能學好書法。好的書法家不斷否定今天。書法是遺憾的藝術,誰也寫不完美。
當別人贊賞時不要得意忘形。
記者:您身為杞縣煙草專賣局局長,是如何處理學習書法和工作關系的?
閆振:身為一名單位“一把手”,為了擠出更多的時間讀書、臨帖,我謝絕了一些毫無意義的不速之請,也從不出入滯留于燈紅酒綠的KTV,而是充分利用8小時之外的這些閑暇時間,全身心地投入到對書法的研習上。這樣,也順其自然做到了廉潔自律,起到了模范帶頭作用,以實際行動樹立了一名黨員干部的良好形象。
學習書法,不但能養生、養心,給人帶來身心愉悅與凈化,讓人心靜平和,還可以陶冶情操、美化心靈,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大家知道要寫好字,必須要搭好結構,左右避讓,上下結合才能一體,我們的工作就如同寫字一樣,有很多啟發和借鑒之處。我認為書法藝術的平和是一種大美,我一直在追求平和之美。通過書法學習和創作,也提高了我的領導管理水平和分析問題的能力,進而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提高了處理復雜局面的能力。可以說是工作、學習“兩促進、兩提高”。
記者:請問,您對自己的書法藝術發展,還有沒有繼續突破自己的想法?
閆振:我認為書法藝術是需要不斷追求變化的,定型的風格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禁錮了藝術。一旦形成一種固定的風格,追求藝術的步子可能就慢下來了,思想就不活躍了,對藝術的敏感性有可能也下降了。我在追求藝術上不敢有任何的怠慢或松懈,力爭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讓自己的書法不落入俗套,不能一成不變,要有勇氣去突破自己,否定自己的過去,努力探索開創新的藝術風格,能走多遠就走多遠。很多同行都說我的書法每一兩年都有變化、都有進步和提高。我認為這種指導思想是符合我自身條件的,也是符合藝術規律的。
記者:您現在是開封市青年書法家協會主席,您開創性的工作充分展示出您出色的組織和領導能力。
閆振:不敢當。我很榮幸從事了開封
市青年書法家協會的工作,這對我這一生的書法事業發展提高很有幫助。在這個工作環境中,經常接觸到大家、名家,無形中對欣賞水平、學習都是一種促進。榮譽、職務實際上就是給了你一種壓力,壓力可以轉化成提高自己的動力,一邊工作一邊學習,也獲得了更多的感悟和認識。
去年,我成功組織、策劃、舉辦了金城置業杯首屆蔡邕獎全國書法大賽和首屆蔡文姬獎全國書畫大賽,在書法界影響很大,也受到了社會好評。
我覺得,一個好的書法家,一要成為有愛心的書法家;二要成為組織型的書法家;三要成為教育型的書法家,應該多輔導書法愛好者,免費為他們培訓;四是要成為一個貢獻型的書法家,利用身邊的資源多為社會服務。【原標題:翰墨生情筆端生輝——訪開封市青年書法家協會主席閆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