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樵松(1901-1948),原名黃德全,字道立,號怡墅,河南省尉氏縣蔡莊鄉后黃村人。原國民黨第30軍軍長,是一位具有愛國思想和民族氣節的軍人。在抗戰中,他擁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參加娘子關、臺兒莊和保衛武漢等戰役,屢建功績。抗戰勝利后,他不滿蔣介石的內戰政策,1948年11月在太原醞釀起義,被部下戴柄南、仵德厚出賣被捕,被押解南京遭國民黨反動派殺害。就義前他面對敵人的屠刀,寫下“戎馬仍書生,何事掏虎子,不愿蠅營活,但愿藝術死。”的《絕命詩》,表達了他矢志追求真理,愿為光明的新中國而獻身的精神。
黃樵松1901年出生在河南省尉氏縣蔡莊鄉后黃村。幼年時,他家境貧寒,父親黃金玉常年給富戶扛長工,農閑時走街串巷,靠賣麻花、糖塊等糊口。后來舉家逃荒到太康縣城,在北大街開了個賣香箔的小鋪。為了改變貧困的家境,黃金玉節衣縮食供兒子讀書。黃樵松小時在村里念私塾,后入小學,1920年考入淮陽省立第四中學。在校兩年多,因交不起伙食費,每星期靠父親送一次饃饃。這使黃樵松少年時就體會到生活的艱辛,因而發憤讀書,每學期考試成績都名列前茅。
尉氏縣附近有個朱仙鎮,是岳飛大敗金兵的古戰場。鎮內有金碧輝煌的岳王廟,民間流傳著“岳母刺字”、“馬踏番營”的動人故事。中學時代的黃樵松,幾次來這里憑吊,深為岳飛“驅逐胡虜,還我河山”的壯志雄風所感動。這對他后來愛國思想的滋長起了重要作用。
1922年,河南久旱不雨,饑鴻遍野。黃樵松憤于國家貧弱,立志從軍報國,便毅然中斷學業,與同學張宗衡一道去報考馮玉祥的學兵團。檢查體格時,因個頭不高,在腳下墊了一塊磚頭,結果被發現,未予錄取。失望中黃樵松走出大門,抱著一棵大樹放聲痛嚎。中午,監考官出來,見他把樹皮咬掉一大片,問明情由,深為這種立志從軍的精神所感動,破例將他錄取。(董永昌:《回憶我的好友——黃樵松軍長》,《尉氏文史資料》第一輯)
學兵團先在開封演武廳受訓,要求頗嚴。黃樵松不怕苦累,勤學苦練,測驗時各個項目成績優異。10月底,馮玉祥調任陸軍檢閱使,學兵團隨之開往北京南苑受訓。為了提高訓練質量,馮玉祥請來陸軍大學和保定軍校一批畢業生任教官。學習科目有軍人教科書,八百字課,簡明軍律,軍歌等等。出操訓練,包括刺槍、劈刀、射擊、器械體操,要求人人都會套數,人人都能在杠子上拿大頂,能跑八道阻攔;冬季還要舉行野外疊溝比賽。經過兩年多訓練,學兵們都達到了相當于軍校畢業生的程度。黃樵松的軍事知識和技能,就是在這個時期打好基礎的。直到后來他當上師長,還時常到靶場和士兵比賽射擊,而且常常彈不虛發。
1924年,馮玉祥聯合胡景翼、孫岳發動“北京政變”,組成國民軍。黃樵松被挑選擔任馮玉祥衛隊連連長,旋升任營長。這年,馮玉祥與李德全結婚,黃隨待左右,出于尊敬,將其原名德全改為樵松。
1926年廣東革命政府誓師北伐,馮玉祥從蘇聯回到國內,在共產黨人推動下組成國民聯軍,于9月17日在五原隆重誓師,強調要戰勝軍閥,達到北伐目的,“必須先打倒帝國主義”,“將國民軍建立在民眾的意義上,完全為民眾的武力,與民眾要相結合”。馮玉祥還鄭重宣布擁護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這時,一批共產黨員參加到國民聯軍中工作,共產黨員劉伯堅任聯軍總政治部主任。各級也開始建立革命的政治工作制度。所有這些,都使黃樵松處在一種熱烈的政治氣氛之下,并有機會與共產黨人接觸,初步懂得了一些革命的道理。
1930年,黃樵松隨馮玉祥參加蔣、馮、閻中原大戰。馮失敗出走,殘部由蔣介石收編為26路軍,孫連仲任總司令。從此黃樵松離開馮玉祥而成為國民黨軍隊的一員。翌年3月,黃擔任孫部第27師高樹勛部81旅2團團長,隨該部由山東開往江西參加對紅軍的第二次“圍剿”。4月1日“圍剿”開始,孫部25、27兩師從宜黃、樂安分左右兩路出動,向東韶、小布進攻。5月22日,27師西援被紅軍包圍的蔣軍,在中村被紅軍殲滅近一個旅。黃隨殘部退往招攜。戰后,許多被俘放回來的士兵,暗中議論蘇區平分土地、婚姻自由以及受到優待的情況。黃樵松聽到這種議論,不僅沒有追查,內心也產生向往之情。此時正值梅雨季節,天氣炎熱,蚊蚋成群,北方來的士兵又多不服水土,虐疾流行,官兵厭戰情緒日增。促使黃樵松對這場內戰進行思考。1931年7月,蔣介石又發動了第三次“圍剿”,黃樵松在宜黃負責訓練新兵,沒有隨師出征。
不久,九一八事變發生,中國共產黨向全國人民發出抗日救國的偉大號召,26路軍官兵中傳出“回北方,打日本”的呼聲。黃樵松面對民族危亡,內心十分痛苦。一天,他走到宜黃縣城外卓資山,遠眺北國大好河山,不禁在廟宇墻壁上寫道:“遙望東北半壁淪于日寇之手,實我輩軍人之奇恥大辱,何不停止內戰,一致對外!”(暴春霆:《回憶黃樵松將軍》,《尉氏文史資料》第一輯)抒發了他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反對內戰的憤激心情。
是年12月14日,26路軍參謀長趙博生、73旅旅長董振堂等率部1.7萬人在寧都起義。黃樵松與董振堂原有師生之誼(董曾在馮玉祥部學兵團任見習),又在西北軍共事多年,彼此思想接近,交誼甚厚。這次舉義黃雖未能參加,但思想上受到很大震動,對董振堂等的行動十分贊賞。在董振堂擔任紅軍第五軍團副總指揮后,黃在對部屬講話時,還毫不忌諱地稱贊董如何愛護百姓等高尚品德。
蔣介石對寧都起義極為震驚,為防止其他有進步傾向的軍官步其后塵,黃樵松等被集中到南昌接受“整肅”。
在抗日烽火中
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發生,駐守湖北的26路軍27師官兵分頭由孝感、花園、廣水等車站開赴華北前線御敵。行前,將士們懷著戰死疆場的決心,紛紛給親屬寫了訣別書。黃樵松時任79旅旅長,他寫給妻子王怡芳的信中說:“此歡揮師北上,將與日倭決一死戰!他不死,我便亡,最后關頭便是今日。”
當黃樵松揮師北上時,北平已經失守,長辛店、良鄉等地亦為日軍占領。為阻滯日軍沿平漢路南進,黃樵松奉命率79旅為先頭,挺進良鄉附近。7月29日夜,占領琉璃河、馬頭鎮,繼而派出便衣隊在良鄉以北地區襲擊敵人。8月2日,在良鄉、竇店間遇敵裝甲車一輛,載日軍數十人。黃指揮部隊將敵車包圍,全殲日軍并將裝甲車擊毀。在戰斗進行中,日機曾掠空低飛盤旋,被擊落一架。敵不甘心,復以汽車數輛,裝甲車兩輛載步兵百余人瘋狂反撲,黃指揮部隊沉著應戰,將其擊退。8月11日,南口方面戰事吃緊,為牽制日軍,蔣介石急電孫連仲令27師“即速進占良鄉”。黃奉命派出一個營、一個機槍連及便衣隊,當夜出發,翌日凌晨2時半一舉攀上城垣,沖入街市,與日軍展開巷戰。日軍經此意外襲擊,支持不住,丟盔丟甲。良鄉城幾乎全部克復時,接到蔣介石停止進攻良鄉的電話命令,黃率部撤出,返回琉璃河陣地。
黃旅在琉璃河一帶堅持了40余日,為保證友軍在涿州、保定一帶構筑防御工事,以及從側面支援南口抗戰、掩護衛立煌軍前往南口增援都起了積極作用。直到9月14日日軍從固安方面渡永定河,三次沖入竇店并包圍馬頭鎮,黃旅才遵令撤離琉璃河地區,在完縣以北地區集結,參加保定地區會戰。保定會戰僅由于第2集團軍總指揮劉峙“膽怯畏死,未經激戰遂下令總退卻”,而致失敗。黃旅隨同27師掩護友軍撤退后,撤往行唐一帶。
10月,黃樵松率部隨26路軍轉戰晉東,陳兵娘子關。10月14日,日軍77聯隊分向舊關及僮澤關侵入,黃率79旅迎戰,并派部繞襲核桃園、關溝,經兩日激戰,肉搏十余次,將關溝之敵殲滅。擊斃敵大隊長中島利男、少佐鯉登及其以下官兵300余人。黃樵松曾賦詩一首,謳歌這一勝利。詩寫道:“陳兵娘子關,壯志搏云天。笑斬鯉登頭,放歌大阪山。”(臧克家:《追記黃樵松烈士的一些往事》,《山西文史資料》第33輯)
居雁門關東南的1000號高地,為兵家必爭之地,也由黃旅固守。日軍曾多次進攻均未得逞。21日,敵增調39聯隊配以飛機大炮猛烈攻擊。黃旅守軍與敵展開肉搏數十次,至23日山頂工事完全被毀平,官兵全部殉國。經此戰斗,黃旅能戰官兵僅剩400余人。但“忠勇之氣,犧牲精神,絲毫不懈”,“均抱與陣地共存亡之決心。”(《二十六路軍總指揮孫連仲致蔣介石漾電》)
此后,隨著太原失守,山西戰局急轉直下。黃旅奉命向晉南洪洞縣集結途中,曾在霍縣韓候嶺布防,給南下日軍以打擊。1938年1月,孫連仲部由晉調豫整補,黃樵松升任27師師長。
日軍占領南京后,企圖打通津浦線,向徐州方面大舉進犯。1938年3月,孫連仲第2集團軍奉命開往徐州東北的臺兒莊。行軍路上,黃樵松目睹山河破碎、人民流離失所的情景,悲憤地寫下了“救國寸腸斷,先烈血成河,莫忘山河碎,豈能享安樂?”的詩句。
22日,孫連仲率部到達臺兒莊,以池峰城第31師占據臺兒莊城寨及附近地區。23日,日磯谷10師團瀨谷支隊自嶧縣沿臺棗鐵路支線南下,猛攻臺兒莊。黃樵松率27師由賈莊星夜徒步向臺兒莊附近集結。翌日晚,日軍突破臺兒莊東北角,與池峰城部展開激烈戰斗,黃部在斐莊、前后棗莊、孫莊一帶與敵展開拉鋸戰。
28日,日調集兵力,再次發起猛攻,從西北角沖入臺兒莊內。黃部郭團、杜團分向劉家湖、邵家莊、前園村、墳上等處進攻,并占領邵家莊,迫近劉家湖。29日,磯谷率師團主力自嶧縣附近南下,坂垣師團之坂本支隊從臨沂南下,一起猛撲臺兒莊。黃樵松27師與張金照30師分左右兩翼出擊。4月2日,黃親自挑選奮勇隊員250人,從臺兒莊東北角攻入,延至東門,乘勢向西北擴展;30師攻進西北角。翌日,莊內日軍向我發起總攻,集中炮火向東南角轟擊,黃部始由莊內撤出。4月6日,我軍對臺兒莊發起全線反攻,黃部分向紀莊、王莊猛攻,進抵滄汪廟、東莊、李莊、陶溝橋等處。敵不支潰逃,晚11時將各村占領。我大部隨即向前后劉橋,劉家湖進擊,肅清各村之敵。此時池師等部也將莊內日軍肅清,從而取得臺兒莊戰役勝利。
臺兒莊大捷在中國抗日戰爭史上第一次大勝。黃樵松的27師在第一線浴血拼殺,在這次戰役中所部付出了重大的犧牲。戰后所部僅編為一個旅,在追擊敵人的戰斗中擔任軍預備隊。
5月,日由晉冀抽調大軍南下,企圖攻略徐州。黃部受命駐守徐州西北九里山附近。徐州被日軍包圍,國民黨最高統帥部決定分五路突圍,黃部27師與30師奉命掩護友軍撤退。5月19日,敵步騎炮兵附戰車數十輛,在空軍配合下猛攻27、30師陣地,黃樵松率部奮勇拼殺,“官兵皆深明大義,……雖孤軍重圍,仍極力苦撐,陣線屹然未動”(第二集團軍孫連仲部參加魯南臺兒莊一帶作戰戰報》)至下午5時,待徐州城內軍隊全部撤離,黃始率部沖出重圍,24日到達淮陽附近。“沿途屢遭敵人追擊”(同上)。
6月,孫連仲部駐湖北廣水一帶,27師駐應山。黃樵松利用部隊休整機會,編印了《軍民日報》,刊載戰地消息,反映部隊訓練、軍民關系等情況,激勵將士作好戰斗準備;同時成立了抗戰干部隨營學校,招納新生,補充戰斗中的減員。1948年太原起義中,與黃樵松一道就義的30軍諜報隊長王震宇,就是這時從漢口招來的新學員。27師經過短期補充休整,開往大別山北麓潢川一帶,投入保衛大武漢的戰役。
1938年8月,武漢會戰大別山北麓戰役開始。9月上旬,黃樵松所部在潢川以南地區與日軍進行過一些戰斗。中旬,日軍13、16師團等部繼侵占葉家集、商城等地,沿商(城)麻(城)公路進犯大別山,集主力攻擊商麻公路上的戰略制高點鴉雀尖,發誓要拿下這一戰略要地。
黃樵松親自指揮保衛鴉雀尖。當戰斗激烈之時,師指揮所從山腰搬到山頭,黃樵松和參謀人員晝夜圍看地圖,指揮作戰。詩人臧克家當年寫的長詩《國旗飄在鴉雀尖》真實地記錄了這次戰況。詩中寫道:“士兵死了,連排長上去。連長死了,拿營長去填。”“沒有兵力給他增援,送去的是國旗一面。另外附了一個命令,那是悲痛的祭文一篇:‘有陣地,有你。陣地陷落,你要死。錦繡的國旗一面,這是軍人最光榮的金棺’。”黃師與敵人在商麻公路鏖戰月余,直到10月下旬武漢撤守前夕,日軍始突破大別山。27師經老河口退到南陽休整補充。
1940年,豫南日軍分數路向我進犯,5月1日在明港附近遇到黃樵松等部左右夾擊,損失慘重,至5日被殲2000余人。這一消息轟動了后方,各報都在顯著位置上加以報道。(《中央日報》重慶,1940年5月5至7日。)5月18日,黃樵松為配合友軍進攻信陽,派出一團人乘夜穿過敵據點,突入敵人占領的信陽車站一帶,出其不意地消滅了一批日軍,并放火焚燒了敵倉庫。這一行動,也曾給全國軍民以鼓舞。
守衛南陽是黃樵松參加抗日的最后一次激戰,也是他抗日史上的光輝篇章:1945年3月,日軍集結五個師團并騎兵第4旅團共7萬多人,戰車百余輛,于21日分路向南陽、老河口、襄樊進犯。
黃樵松此時已調任68軍143師師長,受命固守南陽。他一面督促部隊整修城防工事,一面屯積糧秣彈藥,還備棺材一口,親筆書寫“黃樵松靈樞”,表示決心與南陽共存亡。戰斗打響后,黃率部頑強抵御,當獨山為日軍占領時,黃樵松遷師部于一醬菜店的頂樓上,白天憑欄指揮,入夜親臨前沿陣地。日軍集中火力攻打小西關,黃部連續打退敵人四次進攻;東關、北關的守軍與日軍展開了巷戰。守衛馬武冢、臥龍崗、元妙觀的429團三個排,在戰斗中殲敵近千人,直到彈盡援絕,全部壯烈殉國。
經七晝夜激戰,頂住了敵人的壓力,我陣地巍然未動。后來黃部受命突圍。4月1日夜晚,士兵身穿棉衣涉水渡過白河。此時杏花初綻,河水仍寒。黃樵松回復再三,依依不舍地告別戰地:“別矣南陽城,回顧復回顧,紅杏暗送香,白水牽衣訴。”這次突圍后,一部名叫《鐵打宛城》的歷史傳記,描寫了黃樵松堅守南陽的悲壯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