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普通的縣級農科所研究員45年如一日,先后引進、選育了39個玉米新品種,累計推廣種植近1億畝,增產玉米20多億公斤,增加經濟效益數十億元,在碧綠的田野里成就了金色的事業。
他就是河南省浚縣農科所研究員、所長程相文。
“獻身這金色的事業太好了”
1963年,大專畢業的程相文放棄了在都市工作的機會,只身一人來到了遠離鄭州老家的浚縣農業局,成為一名農業技術員。一次領導派他到農村了解莊稼生長情況,在浚縣炬橋鎮邢莊村,他看到半人高的玉米無精打采,發黃的枝葉下隱藏著可憐的果穗。村支書告訴他,全村的玉米地,畝產多則150斤左右,少則不足100斤。面對此,程相文第一次把眼淚灑在了玉米地里。當時還是小孩子的邢莊村村民刑玉良拍著小手笑他:“大學生沒見過莊稼,在玉米地里哭了!”從此,他立志從事玉米育種和農業技術推廣事業。
憋足了勁的程相文終于等來了機會。1964年,鶴壁市農業局為了提高玉米產量,決定由專人負責進行玉米育種。面對一個毛頭小伙的再三要求,領導“沒抱多少信心”地把任務交給了程相文。由于海南地處熱帶,利于冬季育種,第二天,程相文便向領導提出到海南育種的設想,很快得到了批準。這一去,程相文便成了玉米地里的“候鳥”,南繁北育四十多個春秋。
當年的“小程”如今已經白發蒼蒼,但玉米依然是他的最愛。一天傍晚,突然下起了瓢潑大雨,正在挑選種子的程相文,不顧一切撲向試驗田。剛分配到農科所的一名大學生,知道那些玉米苗就是程老的命,跟著老人來到了試驗田。由于地滑,學生站立不穩,退步倒向身后的玉米苗,70多歲的程相文,不知哪來的勁,一把扶住了這位年輕人,保住了玉米苗,自己卻倒在了田溝里。
在陪同記者參觀浚縣炬橋鎮劉寨村的萬畝高產試驗田時,程相文說:你看看這些玉米,長起來時就像儀仗隊,多整齊,開花的時候像花園,收獲的時候就像一粒粒金豆,獻身這金色的事業太好了!
“只要一鉆進試驗田,根本就覺不到苦和累”
程相文第一次下海南的時候,正是缺吃少穿的年代,交通不便考驗了這位熱心學子的意志。海南屬熱帶氣候,習慣了四季分明的程相文一時難以適應,時常忍受著蚊蟲的叮咬和熱浪的折磨。程相文初到三亞市,為了找到最適合的育種地塊,他跑遍了每個村落。最終把地點定在了一個名叫羅蓬的小村子。如今已經過去四十多年了,當年程相文親手建起的家——一間茅草屋,幾經修繕,依然佇立在風雨中。
程相文一人在海南一呆就是20多年,直到1986年浚縣農科所才給他派去一名助手。初到海南,程相文選中了8畝地,共4塊,開始了艱難的育種,當時的農村還是“大集體”,沒有肥料,連找點人糞都很困難。幾經周折,在距離試驗田數里外的一個農場找到了一座廁所,程相文如獲至寶,沒車拉,只能一擔擔地挑,連澆地的水也不例外。
當年程相文的學生張守林現在已經是農科所的副所長。他和程相文每次下海南,連一張臥鋪車票都不舍得買,幾天幾夜的火車坐下來渾身疼痛,也不敢作聲。這幾年,育種面積已經擴大到1000畝,程相文早上經常6點起床做飯,不到7點就下地干活,最遠的地塊10點才能到,中午不回家,就在地頭吃點干餅,喝點泉水,晚上吃飯常常到10點以后。“只要一鉆進試驗田,根本就覺不到苦和累,一想到玉米良種能對社會有貢獻,就自信今生沒白活。”這些話,程所長經常對學生們講。
“讓全社會分享咱勞動成果的喜悅”
在程相文的帶領下,浚縣農科所形成了獨有的玉米育種優勢。他先后選育出玉米新品種10個,其中國審品種3個:“豫玉11”、“浚單18”、“浚單20”,省審品種8個。2008年又有多個玉米新組合分別參加河南省和國家玉米實驗。“浚單18”被評為省科技進步一等獎;“浚單20”連續三年參加國家黃淮海夏玉米實驗,產量獲三連冠,被列為全國重點推薦品種,目前已推廣到河北、安徽、山西、陜西等10多個省市。2005年,程相文組織承擔的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小麥、夏玉米一年兩熟15畝超高產攻關項目,“浚單20”經國家專家組現場實打驗收,平均畝產達到1006.85公斤,首創夏收玉米超噸糧紀錄,2007年平均畝產達到1064.78公斤,中國科學院院士、玉米育種專家戴景瑞教授稱:“創造了世界夏玉米高產紀錄。”
劉寨村支部書記王學洲是程相文的老伙伴,程相文的研究成果,他充分加以利用,今年全村3700畝玉米,全部用的“浚單”系列種子。玉米產量也從過去的畝產300公斤,增加到現在的畝產近900公斤,全村老少提起程相文沒有一個不感激的。
當年笑話程相文的刑玉良如今已是60歲的老人了,還成了程相文的好朋友、良種的受益者。他家里的7畝地,全部交給程相文作為育種田,從“浚單5”、“浚單18”到“浚單20”產量和質量不斷提升,現在每畝地每年可以收入1700元以上。
面對巨大的貢獻,程相文有“三個不”原則,即不考慮地位、不考慮待遇、不考慮名譽。面對一次次升遷、調進城市的機會,他絲毫不動心。從畢業到現在,程相文在浚縣工作已45年了。
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科研機構研究成果的品種使用權轉讓費,提成的一部分應作為主要人員的獎金,全所要有2300萬元以上提成,程相文應得獎金500萬元以上,可他分文未取,把這些錢全部用于科研開發、發展建設上。2004年,程相文獲得市政府科技突出貢獻獎,獎金5萬元,他收到后為每位職工購買一臺電視機。面對媒體對他事跡的報道和各項榮譽,程相文說,成績只能代表過去,在有生之年能多出幾個好品種比啥都好。金錢地位算啥,重要的是讓全社會分享咱勞動成果的喜悅。
今年,程相文又承擔了“國家現代農業玉米產業技術體系浚縣玉米綜合實驗站”和“國家玉米區域技術創新中心浚縣示范基地”兩個項目,這在全國縣級農業科研機構中也是獨一無二的。他說,他離不開泥土和陽光,希望多育良種,在有生之年為社會留下更多。 記者 戴 鵬【原標題:碧綠田野里成就金色事業——記河南省浚縣農科所研究員、所長程相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