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媽媽”43載擁軍情(2)
2013/9/27 15:19:29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兵苑擁軍不了情
擁軍,難的是付出真情,難的是幾十年如一日堅持。吳秀珍夫婦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擁軍”一詞的真正內涵。
1997年以前,吳秀珍和丈夫王書文都還是民辦教師,工資少得可憐,一家人的生活過得相當艱苦。那時,駐軍營地一年四季都有訓練,戰士們的衣服磨破得很快,吳秀珍再忙也要抽時間幫他們縫補。因為手工慢,常常耽誤戰士們穿。和丈夫商量后,吳秀珍東挪西借湊了180元錢買了一臺縫紉機,直接拉到訓練場,當場為戰士們縫補衣服。那年,為還清買縫紉機借下的錢,吳秀珍家一年沒吃過肉,大人小孩沒添過一件新衣服。
1986年春節,一場罕見的大雪突降,山溝里積雪到腰部,人、車都無法通行。吳秀珍首先想到的是訓練基地6個留守看護營房的戰士。當吳媽媽拿著白饅頭往袋子里裝時,她最小的兒子乞求媽媽說:“別把白饅頭裝完了,我們過年光吃黑的呀!”因為當時吳媽媽家庭人口多,比較貧困,過年蒸點白饅頭是為招待客人的。看著孩子渴望的眼神,吳媽媽含著淚水把白饅頭全部裝進口袋。她領著兒子,用鐵鍬鏟出一條通道,3里路他們走了4個小時。到了基地,6個小戰士看到他們的到來,又看到給他們送來了過年的餃子、饅頭、蔬菜,一下子撲在吳秀珍懷里哭了起來。他們哽咽著說:“吳媽媽,你真是雪中送炭,你就是俺的親媽媽呀!”
擁軍,難得的是持之以恒。一位普普通通的教師,做的也都是些平平常常的小事。但是,正是這點點滴滴的小事反映了吳秀珍43年擁軍的艱辛與偉大。
駐地部隊干部因忙于工作、訓練,大多數家庭無暇接送自己的孩子上下學,吳秀珍義不容辭地承擔起了接送任務。從此,崎嶇的山路上每天都可以看到她拉大背小的身影。1975年仲夏的一天,大雨連綿,山洪暴發,吳秀珍剛把孩子們送過河,山洪就下來了,一下子把她沖十幾米遠。危急之中,她抓住了一棵大樹的樹根才幸免于難。
吳媽媽多次往返擁軍的山區公路。當她看到駐訓軍車因為沒有加油站而時常作難的情況時,便萌生了建加油站的想法。經過努力,2004年,她的“中石化中店村加油站”投入運營。它不僅滿足了當地農民農業生產用油,還為部隊駐訓軍車提供了極大方便。吳媽媽把“擁軍”精神帶到了自己的加油站,每逢軍車來加油,她不僅熱情地端茶送水,還會給來加油的司機送上可口的食品。軍車到了這兒,就算到家啦!
擁軍真情感天地
43年來,吳媽媽為部隊官兵做了100多套內衣,納了上千雙鞋墊,而吳他*的幾個孩子都是小的撿大的衣服穿,破了又縫,爛了又補。她的六兒子在上高中時曾給她寫過一封信,埋怨說:“媽媽,你看我還像是個校學生會的主席嗎?你心里只有你的兵兒子,啥時關心過我們弟兄幾個呀!”直到老六參軍時,上身還穿著老大的褂子,下身還穿著老二的褲子。現在爭氣的老六成了部隊的一名軍官,每到春節探親時,吳媽媽總是讓自己的軍官兒子替值勤的戰士站崗,為的是讓戰士看一個完整的春節聯歡晚會。這一替就是十幾年!吳他*的大兒子、二兒子、三兒子都在軍營里為部隊看守過營房,從來沒有向部隊要過一分錢,這一看又是十幾年!
提起丈夫,吳秀珍感到深深的內疚。1975年,為了給部隊買臺縫紉機幫戰士縫補衣服,吳媽媽東跑西借找錢耽誤了自己老伴治病。當時,他的老伴由于高燒沒能得到及時治療,患上了肺結核、胸膜炎,至今老伴由于長期受病痛折磨而骨瘦如柴。但老伴沒有埋怨她,并深深地被妻子的一舉一動感動著,幾十年來在背后默默無聞地支持著她。
有一年,吳媽媽給戰士們送餃子,她把老五托付給老四看管,其實老四只比老五大兩歲。因為抱不動弟弟,老四一不小心把弟弟摔倒在取暖用的火盆上,滿屁股燒得都是水泡!還有一年除夕,吳秀珍去部隊送餃子,四兒子哭著攆她,一不小心,一盆餃子扣在了老四的脖子里,現在老四的脖子上還留著一塊很大的傷疤。
在吳秀珍的帶動下,愛人、孩子、母親都視官兵如親人,不但給她以有力地支持,而且主動投入擁軍工作中,默默無聞、無私奉獻。老伴王書文是她擁軍的堅強后盾;兒媳們是她幫助子弟兵縫衣服、洗衣服的好幫手;兒子王俊峰已經義務為駐軍看護營房17個年頭;小兒子王偉春節休假時,吳秀珍總是鼓勵他到營隊替戰士們站崗,讓戰士們觀看春節晚會……吳秀珍興奮地說:“我們家擁軍已經接上了茬兒!”
近年,在她的帶動下,全村自發地掀起了擁軍熱潮。每到節假日,村民們都會主動到駐軍營區幫助戰士們縫補衣服、鞋子,打掃營外馬路衛生,指導農副業生產……目前,在確山縣,人們被吳秀珍的事跡所感動,紛紛加入到擁軍行列,伸出擁軍之手,一個全民擁軍的局面正在豫南地區慢慢形成……
采訪中,當筆者問吳媽媽今后的打算時,吳媽媽動情地說:“43年來,我由當初的兵嫂子慢慢變成兵媽媽,現在已變成兵奶奶了。但在擁軍的路上,我會一直走下去,生命不息,擁軍不止。” 記者 夏成新 通訊員 李璞 鄧春喜 文/圖【原標題:“兵媽媽”43載擁軍情】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駐馬店新聞網 2008年03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