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太嶺的畫室只有幾平方米,沒有裝修,只放了一個簡單的畫案,樸素得不能再樸素了。然而,墻上懸掛的一幅幅精美的中國畫——一顆顆晶瑩剔透的葡萄卻使陋室四壁生輝。
趙太嶺出生于1950年,退休前是我市群英機械制造有限公司工會的宣傳干事。幾十年來,他對寫意花鳥畫非常感興趣,而對葡萄畫的鐘情則緣于一次看畫展。三十多歲時,趙太嶺在北京故宮看到著名畫家蘇葆楨的葡萄畫,為畫中紅如瑪瑙、綠似翡翠的葡萄所折服。從那以后,趙太嶺與寓意“美滿”、“甜蜜”、“豐收”的葡萄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他開始自己“種葡萄”,收集和葡萄有關(guān)的資料。平時,他只要看到賣葡萄的就立刻趕過去,不為買,只為看。工作之余,除了臨摹名家的葡萄畫外,他還到野外觀察葡萄的生長規(guī)律,畫了無數(shù)的寫生稿。
趙太嶺是自學(xué)成才,前幾年才有機會參加中國書畫函授班的學(xué)習(xí)。他個性沉穩(wěn),為人謙虛,不事張揚,默默筆耕。在傳統(tǒng)繪畫的基礎(chǔ)上,他大膽運用紅、黃、綠、藍等顏色,畫出了一幅幅萬紫千紅、色彩斑斕的葡萄畫,在省、市美展中頻頻獲獎。
上圖為趙太嶺正在繪畫。 本報記者 顧培利 文/圖【原標題:趙太嶺和他的葡萄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