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在“激情廣場”紀念馬祖光主題互動歌會上,所有的人都在懷念著,都被感動著,這里面有一位老先生,在觀看演出時一直很沉默,但在他的眼中卻泛著淚光,這位老先生就是王光遠院士。王院士已是80歲高齡,由于身體狀況在家休息,當得知在二校區舉辦紀念馬祖光院士的活動,他還是不顧身體勞累去觀看了演出。
王光遠院士與馬祖光院士緣起于上個世紀50年代,當時教育部在全國選了一批年輕教師到哈工大開了一個教學研究生班,向蘇聯專家學習。當時,馬祖光院士在物理班,王光遠院士在土木工程班。談到那個時期,王光遠院士說,年輕時的馬祖光院士,給他最深刻的印象,一個是學習非常勤奮,一個是為人忠厚,待人誠懇。王院士最深有感觸的是,那時他們才20多歲,馬祖光院士妻子的身體那時就已經很不好了,而馬祖光院士一直細心照顧關懷著他的妻子,當時的同事們都覺得馬祖光院士的人品非常好。
馬祖光院士的諸多行為品質,王院士認為可以概括為一條,那就是高度的愛國主義熱情。他說,馬祖光院士嘔心瀝血地為國家開辟激光專業,在德國學習時,為了搶時間做研究,吃掉了100多斤掛面等等,他的一切行為都是愛國主義的體現。“愛國主義是具體的。”王院士還深深地記得馬祖光院士的這句話。對馬祖光院士青年時代的生活經歷和愛國情感,王院士深有同感,他說,他們的青少年時代是在舊社會度過的,對當時中國所受的屈辱是刻骨銘心的,愛國激情是最強烈的。他們都經歷了求學的曲折道路,種種殘酷現實讓他們明白了中國挨打的原因。困苦的生活反而更堅定了他們愛國的信念,促成了他們在科研上為祖國做貢獻的決心。
在科學探索的道路上,雖然在不同的領域,但兩位院士可以稱得上是一對戰友,對于這位戰友的離去,王光遠院士感到很可惜,但欣慰的是馬祖光院士未完成的事業有了優秀的接班人。
王光遠院士對“為師之道”有自己的看法,他概括成3點:第一要高標準。導師要站在科學的最前沿,引導學生去開辟新領域。對國內外的科研成就要時刻關注。這一點馬祖光院士就是個好榜樣,他時刻關注最新的發展動態,使我國的激光專業居于世界領先地位。第二要嚴要求。不論是工作,還是生活,不論是對待自己,還是對待學生,這是一種態度。第三要為學生創造條件。王院士談到了馬祖光院士“甘為人梯”的精神。他說,“青出于藍”對老師來說更是一種光榮,你的學生比你強才證明你更有水平。師者何求,學生就是他們最大的財富。
王院士對青年一代寄予了殷切期望,他在談話中中肯地說,一是明確目的,端正態度。與馬祖光院士時代的青年人,振興中華是個愿望,而現時代的青年人,振興中華是個可及的現實。要在21世紀把我們的祖國建設成世界強國,是青年一代的重責。二是艱苦奮斗。現在生活上沒苦可吃,這樣就可以有好的身體去搞研究,去為祖國做出更多的貢獻,要與科學研究上的“苦”作奮斗。三是治學、工作、學習集成于創新實踐。如馬祖光院士反對“虛假”一樣,王光遠院士強調,創新不是標新立異,而是要深入實踐。創新是科研工作的靈魂,而實踐是創新的基礎。
由于王院士的身體狀況,采訪只進行了30分鐘。在王院士家的庭院中,他如數家珍般地介紹著自己親手栽種的花花草草,在王光遠院士身上,你能感到馬祖光院士的溫暖。雖遺憾未曾親眼見到馬祖光院士,但通過王院士,對先生的崇敬更深了一層。可敬可愛的先生們,燭光燃燒,心房暖暖。(范歡歡)【原標題:燭光燃燒——王光遠院士回憶戰友馬祖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