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再說一下我的意見,對于郭昕作品我是先于其本人而熟知的,作為一個非專業寫作者來說,在創業的同時堅持寫作,并出版五卷文集,從中可以看出他對文學虔誠、執著的態度。也正因為他不是職業作家,以其寫作語言干凈、敘述簡潔明快、故事情節生動等鮮明風格,使得作品與現代社會的生活節奏和現代審美觀念相吻合,有著豐富、易讀的特點。同時,他以自己的生存環境和生存感受,用獨有的表達方式,解讀現代人的生命狀態。他對于生活環境、生存狀態的差異性的思考,使得他的作品有著冷峭、深邃的現實觀照。他的作品立足于個體視角,透過社會轉型時期的大背景,在時代剪影中探尋人類當前狀態與個體命運走向。隨著作品故事情節的跌宕起伏,由此而引起的社會變化、人的心理命運的變化,凸顯作者對于個體迷失的憂慮,呼喚體現個體人的價值,以及對人的精神世界的關注。
李靜宜:郭昕作品充滿對底層民眾的人文關懷
郭昕作品給我最強烈的感受是,通過對社會弱勢群體辛酸與苦難的再現和詮釋,表現出這一群體的困境與抗爭,表達他對底層民眾真實命運的關注。他作品充滿對底層民眾的人文關懷,與他們同呼吸共患難,了解他們的困境,感受他們的苦難,書寫他們的生存焦慮,喊出他們的期待和希望。我認為,郭昕是以他自己的方式對社會現實進行思考,用自己的力量安撫現實中躁動不安的靈魂,以文學的特殊方式對社會文化做出文學回應。比如他在《城市課》里,以“從鄉村到城市,不過是從奴隸成為了奴隸“為題,表達出作者在城市的喧囂和利祿面前的冷靜和清醒認知。郭昕以新聞記者職業為寫作優勢,借記者視角,向讀者展現出當下社會的光怪陸離。正如陽光的另一面有陰影,盡管他通過作品剖析了社會制度存在的不公正,甚至人性陰暗面,也厘清了作者對人性善與美的追求與堅持正義力量的價值尺度。郭昕作品向我們顯示出的底層文學樣式,盡管沒有經過主流意識的疏導和規范,甚至有些許的粗俗,但也因為真實、純樸,所以是生氣勃勃的,也因為其平凡而具有極為頑強的生命力。
孔會俠:以文為鏡,引發讀者內心深處共鳴
郭昕的寫作,首先讓我想到的是:一個非文學的專業人士,在從事其他職業并做得有聲有色的同時,竟然花開兩朵,在需要沉寂的文學領域也耕耘得不亦樂乎,一下子出了厚厚的五卷本全集,其對文學持久不息的熱愛躍然紙上。郭昕的寫作讓人相信:文學,在這個經濟大潮風起云涌的時代,依然有許多靈魂在各個角落呼應與守護,文學對社會、對人生、對自我精神的清理與生長,依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越是在精神荒漠的年代、人心昏昧的社會,文學的價值才顯得更為重要與高貴,文學的責任也更加沉重與莊嚴。《城市課》和《魚的海》是他多年寫作經驗的體現,是對自己多年豐富社會體悟的形象表達。這兩部小說象鏡子一樣,清晰地反射出社會某些領域的現存狀況,反射出世道人心的真實質地。這兩部小說都是從主人公開始認識社會開頭,在一系列曲折起伏的生活歷程中,慢慢識別社會、識別人生、識別人心,最后失望感慨,但無論經歷什么,路還要走下去。這兩部小說,在我看來,情節結構以及意義表達都不錯,情節曲折多變吸引人,對社會與人生的思考與揭示,亦引起人發自自我經驗內心深處的共鳴。
李少詠:郭昕小說的幾個關鍵詞
讀完五卷本《郭昕文集》,主題大概可以概括為“一個闖進城市的鄉下人尋求自我認同的青春筆記”。幾個關鍵詞或顯或隱地游走在文本當中的身影或者足跡,成為小說的基本元素,支撐起整個小說的敘事框架。結構主義語言學家索緒爾認為,句子意義的產生通過選擇和組合的過程,是相同與差別之間的關系網相互作用的結果。在這種觀點觀照下,文學作品尤其是敘事性作品在其表現的多樣性之外,大體都能夠找到一種共性結構,通過這種共性結構,作品可以巧妙地傳達出蘊含在它自身內部的意義與價值,從而啟示和幫助人們更好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郭昕小說在敘事上有幾個相互關聯的主題框架,主要是通過一些生活元素的相互對立或者相互映照表現出來。這些相互對立相互映照的生活元素主要有鄉村——城市、肉體——靈魂、丈夫(妻子)——情人、新生——死亡、忠誠——背叛等。而鄉下人進城、認同與尋求、爭斗與仇恨、陰謀與愛情、單純與重復、墜落與飛翔、理性與欲望等幾個關鍵詞在結構主義視域中各自表演著自己,讓他的小說有了鮮活的血肉還有強韌的靈魂。
站在城市的邊緣,冷冷地注視著文明世界中人性的異化,郭昕應該是感到了徹骨的寒意的。尋夢而來,自然不想與失望相伴。“歸去否,歸去罷”。既然夢已碎,何不回故園。都市已在理想的追尋中轟然倒塌,故鄉也許會收留破碎的夢吧?這夢,是于孤絕的失望中點燃起的一盞希望的燈。當然,本質上說,郭昕還是在自以為燈,自以為靠的,這種的努力是有效的。正因為如此,他才能給我們留下這些優秀的作品。
墨白:郭昕小說中的普遍性與典型性
在《城市課》里所表現出的文學主題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自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中國農民所進行的從農村到城市的移動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為龐大的運動,而郭昕小說內容所反映的就是這個,所以,他小說的社會主題,具有普遍性。而《城市課》中的小說人物,又都具有典型性。比如陳東文,他就是一個現代人對傳統道德的堅守與改造的親歷者,在他的身上,我們看到像他這樣具有農村生活背景的人,來到城市里闖蕩的青年人奮斗的歷程;比如林子明,這是一個沒有了羞恥感,沒有了道德底線,只講金錢和權力關系的人物,而這個人物恰好切入了我們目前社會的精神與道德的本質。這些人物都具有典型性。熟悉郭昕的朋友也會從這些人物身上,看到作者的身影,可以說,從某種程度上說,《城市課》里的主人翁所經歷的,正是郭昕本人在這個時代的生存狀態,他通過小說寫作,把自己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對自己的感受轉換成了精神產品,而正是這些,使郭昕的寫作呈現出一種生命意義來。這對一個生命的個體,尤其重要,他的重要性在于,別的任何東西都不能代替,是獨一無二的,金錢不能,權勢也不能。
劉海燕:郭昕的文字流露著率性和真實
我先讀了郭昕的《余思錄》,也就是他的閱讀、記憶與思考,可以看出,他漫長的閱讀經歷,對文字的敏感,對自身、文學和大千世界的靜心思考……作為一個寫作者,郭昕已經完成了一個階段的閱讀和思想訓練。這些文字,流露著率性和真實,令人感動。長篇小說《魚的海》,很好讀,也很有趣,對魚的科普性摘引與對人的探索性描述,并行展開,而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