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一份責任繪一副藍圖 記臥龍區優秀人大代表夏光奇
2013/10/11 16:28:39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十年前,當夏光奇當選河南省南陽市謝莊鄉最年輕的區級人大代表時,平日能言善辯的他卻無語了,他只是深深地向滿眼期待的父老鄉親鞠了一躬,就此將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擔在肩頭,十年如一日,無怨無悔將全部心血撒向這一方深愛的熱土,一步一個腳印,帶領群眾走向一條富強之路。
積民智 鼓起“錢袋子”
臥龍區謝莊鄉遠離城區,人多地少,且多為崗丘薄地,糧食產量遠遠落后于全區平均水平。為率領全村走出貧困與落后,夏光奇把目光投向改良種植模式上,決定重新尋找適應本地發展的農作物品種和栽培方式。他挨家挨戶聽取村民意見,多渠道打探致富信息,經反復研究,提出“關于建設全國最大清香薄皮核桃生產、出口基地”的建議,在全村村民大會上全票通過,為解決暫時的資金短缺,他個人率先墊資3萬元,選購樹苗,培訓技術、重整土地、興修水利邁出了脫貧致富第一步;他學習借鑒外地先進的管理經驗,征得鄉黨委支持,在謝莊鄉成立小王溝村種植業協會,靠一整套先進的經營理念、管理模式、運行機制,提高了市場競爭能力,降低市場風險。五年的時間他帶領全鄉累計種植薄皮核桃4500畝16萬株。隨著核桃樹苗的成長,夏光奇大膽提出“果蔬套種”,在核桃地套種辣椒,充分利用土地,增加農民收入,目前核桃已全部進入盛果期,按市場價每公斤40元計算,每畝僅核桃一項就年創產值5000余元,加上套種的辣椒,每畝產值是傳統種植的兩到三倍,樂觀的市場前景,使全村群眾加入協會熱情高漲,從起初的40余人,增加到如今的465人,全村人均年純收入增長到近六千元,跨入全區富裕村的行列。目前大王溝村已建成優質核桃出口基地,走上特色農業之路。系民生 打造“好日子”
村里有了錢,夏光奇把努力方向轉向著力改善村民生活水平上。為改變鄉親出門“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現象,他拿出個人積蓄12萬元,帶領全村經過40余天的艱苦施工,高標準整修沙石路26.5公里,又抓住國家實施“村村通”項目的大好機遇,多方籌資460余萬元,修通了直達各個自然村的水泥路,實現了“戶戶通”;為解決全村人畜飲水問題,他多方奔走,累計投資300余萬元,建成自來水供水系統,讓村民用上衛生、方便的自來水;為改善鄉村生態環境,讓村民象城里人那樣用上“自來火”,他帶領大家修建沼氣池400多座,使家家戶戶都告別了以前那種“煙熏火燎”的日子;隨著旅游業的興起和短線生態旅游的逐步升溫,夏光奇更是率先把改善民生和項目創收有機結合起來,投資257萬元將原河道進行開發整治,形成獨具特色的人工龍泉湖,可蓄水200000立方米,在改善生態環境、為群眾提供灌溉便利的同時,還可為近郊城里人提供垂釣、休閑娛樂等服務,為小王溝村打造新的創收亮點
順民意 豐富“腦瓜子”
兜里有了錢,生活越來越輕松,辛苦了多年的鄉親一下子不知道怎么打發農閑的時間了,許多人把打牌、賭錢當成消磨時光的娛樂方式,由此引發的鄰里糾紛給平日純樸、和諧的村風涂抹些許不協調的色彩,群眾對此很不滿,紛紛向人大代表夏光奇反映。夏光奇知道自己不能松勁,他要更加努力,帶領鄉親走出“小富即安”的享樂誤區,為鄉親創造豐富的文化生活,讓群眾的精神同樣“富裕”起來。他帶領群眾改建村小學,為學校安裝有線電視等配套教學設施,讓孩子們在優美的環境中接受良好教育;他籌資建起占地16畝的文化廣場、占地700平方米的移風易俗大廳,在農閑時節開展文化、宣傳活動,用歌聲和舞步為村民奉獻“精神文化大餐”,讓群眾在輕松愉悅中接受美的熏陶;他率先建起臥龍區首家新農村書屋,藏書萬余冊,有實用技術、有中外名著,吸引了全村老老少少前來借閱,那專注的背影、那求知的眼神,極大地濃郁了大王溝村的文化氛圍。
付出總有回報,夏光奇的努力終于在一片貧瘠中結出碩果,大王溝村被樹為南陽市新農村建設重點村、河南省新農村建設示范村、河南省村級旅游示范村。他本人也先后獲得“全國勞動模范”、團中央“農民青年創業致富帶頭人”、河南省“五個好”村黨支部書記、區、鄉優秀人大代表等榮譽稱號,在鮮花和掌聲面前,夏光奇出奇的冷靜,他說,群眾選我當代表,我應該交一份讓群眾滿意的答卷。(河南省南陽市臥龍區人大常委會 先 健 王明文)【原標題:擔一份責任繪一副藍圖 記臥龍區優秀人大代表夏光奇】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人民網 2010年07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