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開始,金龍銅管先后引進了4條世界銅管制造業“鼻祖”芬蘭奧托昆普在中國申請并被授予發明專利的生產線,先后收購、兼并、控股了國內10家企業,成為格力、海爾、美的、新飛等眾多家電集團的銅管供貨商,2004年銷售額達36億元,逐步發展成為世界第一大銅管生產企業。
金龍銅管的發展壯大,使芬蘭奧托昆普不但在中國的銅管市場競爭中失利,還賣掉了在美國、西班牙、馬來西亞等地的銅管生產廠。2003年3月,芬蘭奧托昆普以金龍銅管3條生產線專利侵權為由,向河南省知識產權局提出侵權申訴。歷時兩年多,最終以金龍銅管向芬蘭奧托昆普支付近800萬美元的專利使用費,后者同意出讓其在北美和歐洲的市場作結。
這場專利爭奪戰,讓李長杰明晰了企業走出去的方向。
今年,金龍銅管投資1億美元在墨西哥建廠,6月墨西哥首家工廠一期工程將正式投產。“一期工程是3條生產線,年產量達到6萬~8萬噸,3條線陸續投產,今年計劃一期全部完成。”李長杰說。
目前,金龍銅管已在醞釀策劃墨西哥工廠的二期方案。“二期針對美國的大規模的工業管和水管,不僅僅是精密銅管,總規模達15萬~20萬噸。”
這場專利爭奪戰,也讓李長杰意識到金龍銅管的“短板”:出口規模大,效益并不好。“原因并不是出口價格低,出口價格,歐洲、日本,大家都差不多是一個均衡的價格,”李長杰說,“關鍵問題是在海運費用上,人家在海外有工廠,不需要海運成本,我們在北美市場競爭就開始乏力了。”
本月7日,金龍銅管還將派出高層管理團隊到中東地區進行考察,選擇合適地點建廠。“首先要滿足中東市場的供應,第二個目的是向非洲輻射。”
“每個人都有一個夢”
在金龍銅管愈加堅定的步伐背后,有著一段負債累累的歷史。
如今,李長杰回憶起當初接管河南新鄉無氧銅材總廠時的經歷,不由感慨,“那時企業都走到死路上去了,心臟都快停止跳動了,起死回生難啊。”
相比之下,現在的金融危機對企業的侵襲,則更像一場重感冒。
受金融危機影響,去年金龍銅管的海外訂單減少了約10%,國際國內市場需求縮水,行業內不規范競爭加劇,這對制冷用銅管加工業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但李長杰表示,經過感冒,企業自身的機體抵抗力變強了。這些抗體的形成過程,也是金龍銅管依靠創新驅動,苦練內功的真實寫照。
金龍銅管依靠技術優勢拓展國內、國際市場,始終離不開“創新”二字。芬蘭人發明了三輥軋機生產銅管,當時河南新鄉無氧銅材總廠引進的這種技術生產線,只能生產不到一萬噸銅管,無法解決大規模生產問題。
“當時,世界上公認的這種生產方法制造銅管,我們就嘗試著研究,反復琢磨怎么突破技術限制,后來把一條線的產量做到2萬噸,3萬噸……”李長杰說,“一步一步創新,突破了所謂的‘極限’。目前我們正在試驗新的生產裝備與技術,管材的精度、速度、產量都有望遠遠高于原來的水平。”
在管理過程中,李長杰也更深刻地理解了當初企業困局難解的原因,并非單純的技術瓶頸,員工動力不足才是根本原因,而這也是當初他試圖改變的企業發展困境之一。
如今,在李長杰的管理理念中,“人人是老板,天天在創新”已經融合成為金龍銅管企業文化的一部分。
“每個人都有一個夢,企業為了拿出精品,首先要學會如何滿足員工需求。”李長杰說,“我們有管理層、技術層、普通員工層,如果他們的夢想根本得不到滿足,他們的智慧和發明創造能力就得不到釋放,那么這個企業也將是一塌糊涂。”
閑暇之余,李長杰經常會在集團內部的網站上寫作一些小品文,談談人生感悟,寫寫對不同價值觀的理解等,這些小品文中透露著他的思索。他也經常告誡員工,要學會“尊重”,捫心自問“我們的朋友我們能尊重嗎”,“我們的敵人我們能尊重嗎”。“只有尊重別人,尊重比自己強大的敵人,尊重競爭對手,才能不斷學習創新,最終的目的是超越別人。”
多元化不能“異想天開”
近年來,金龍銅管已通過并購在珠三角、長三角、山東半島及渤海灣等地建廠,基本完成了國內重要經濟帶上的布局。
依靠規模取勝的同時,李長杰也在思考未來之路。“下一步是在全國市場上填平和補齊的問題,還有就是產品結構調整,要更加完善,銅管競爭越來越激烈,我們也開始做鋁材。考慮多元化,向第二個單元拓展,就是鋰電,原創發明的鋰電動力電池已開始盈利,今年打算大規模擴展,作為金龍第二產業。”
然而,在李長杰看來,無論是產品結構完善,還是多元化經營拓展,都不能“異想天開”,也更加需要清晰的思路和必要的投入。
目前,金龍銅管每年將銷售總額的3%~5%投入研發,已經屬于業內研發投入較高的企業。李長杰介紹,僅僅以鋰電這個項目研發為例,前期的研發投入基本上是“扔錢”。“接手中科院液晶研究所后,我們投入5000萬元人民幣,支持科學家進行研究,現在鋰電技術填補了國家空白。”
自身經歷跌宕起伏的李長杰,在經營管理企業時,更多的時候選擇的理念是“順其自然”。他坦言,當時決定接手研究所,“扔錢”進行研發時,并沒有想到要把新能源材料和動力電池作為金龍銅管的第二產業。
“原來這是一個夢,但是條件不成熟,也沒有機遇,我們扔錢進行研發的時候也沒有說一定要夢想成真。”李長杰說,“如果一個企業,總是刻意去做一些事情就很麻煩,順其自然,做到一定程度了,效益也就出來了。”
去年,僅僅是這項新興的第二產業,金龍銅管就賺了3000萬元。目前,金龍銅管也開始在河南控制資源開礦,將有色金屬產業做大,避免單一發展,從而為企業提高抗風險能力。
李長杰表示,自己做得更多的事,是在對金龍銅管的未來發展戰略作出思考,而將經營管理企業的鍛煉機會留給其他人。在談及滲透金龍銅管的這些企業文化時,李長杰帶著爽朗的笑聲直言:“老板做不到,這些話就是假的;老板做到了,這些話就變成真的了,這就是標準。”(本報實習記者劉夏對本文亦有貢獻)【原標題:李長杰:與芬蘭人的專利爭奪戰震醒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