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朱金中 文圖
引子
PREFACE
食療,是個有趣的話題。
和醫療、藥療相比,飲食療法更自然、更符合人體自然規律,也更容易從飲食結構源頭針對人體疾病進行治療,因而頗受當代都市人的垂青。
套用一句時髦的話,食療,更環保,更低碳。
在我國,食療源遠流長。據《周禮·天官》記載,公元前5世紀以前,周王室就開始注重食療養生了。但食療在唐代之前尚未引起普遍重視,而且沒有系統化、規范化。
唐代,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尤其是中醫理論和臨床的日益成熟,食療學作為一門醫學分支開始受到人們的重視。
食療大家當然首推孫思邈。這位醫神在《千金要方·食治》、《千金翼方·養老食療》中第一次專門系統地論述了飲食治療的功效,并確立了食療為先的原則。
在《千金要方·食治》中,孫思邈認為:“夫為醫者,當須先洞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后命藥。”
為什么要將食療放在優先位置呢?孫思邈認為,這是由于“藥性剛烈,猶若御兵,兵之猛暴,豈容妄發。發用乖宜,損傷處眾,藥之投疾,殃濫亦然”;“藥勢偏有所助,令人臟氣不平,易受外患”。(《千金要方·食治》)
食療為先,強調防患于未然,主張通過飲食調養,增強人體抗病能力,有著食療為本、食療為上的內涵,這一原則突破了傳統“藥食同源”、“藥食同用”的認識局限,克服了以往僅把食療作為治病輔助手段的認識誤區。
食療之所以在唐代得到醫學家們的重視,與唐代食物品種的迅速增多不無關系。唐代統一中原后,交通非常便利,西域、中亞,甚至歐洲地區的大量食品進入中原,菠菜、萵筍等都是隋唐時期從西域引進中土的。而一些南方食品,如藻類食品,也逐漸走上中原人的餐桌。隨著更多品種的食品被人們認知,醫學家們對其性味、功能的了解不斷增多,開始將其運用到食療當中。
“三因制宜”原則
體現孟詵食療思想
孟詵所堅持的“因時制宜”、“因人制宜”和“因地制宜”原則,是其食療理論的核心,充分體現了醫學“以人為本”的思想。
食療是個有關健康的問題,雖然不像藥療那樣猛烈,但也關乎人之性命,食物飲用不當,也會危及健康,乃至生命。為了讓食療真正達到應有的效果,孟詵在《食療本草》中提出了幾項事宜,后來醫學家總結為食療中的“三因制宜”原則,即:按時令飲食的“因時制宜”原則,針對孕婦、兒童的“因人制宜”原則和對不同地域人的飲食“因地制宜”原則。
孟詵認為,天氣變化無常,時令季節不同,人們的食療方式也應該隨著時令的變化而有所宜忌。比如“九月勿食犬肉,傷神”;“獐,其肉,八月至十一月食之,勝羊肉。自十二月止七月食,動氣也”;“蟹……過八月方食即好。經霜更美,未經霜時有毒”。
對于病后保健康復等特定人群,《食療本草》特別予以關注,在開列出的食療單子上注明哪些食物是屬于飲食禁忌的。比如,“豬肉,發痰,若患瘧疾人切忌食,必再發”;“蔥,虛人患氣者,多食發氣,上沖人,五臟閉絕,虛人胃”;“冬瓜,患冷人勿食之,令人益瘦。”
對孕婦和兒童的飲食禁忌,孟詵也有專門闡述:“胡瓜,其實,小兒切忌,滑中,生瘡蟲”;“鴨卵,小兒食之,腳軟不行,愛倒”;“雞,小兒五歲以下,未斷乳者,勿與雞肉食”;“狗肉,女人妊娠勿食”;“梨,金瘡及產婦不可食,大忌”;“凡產后諸忌,生冷物不食,惟藕不同生類也,為能散血之故”。
孟詵特意比較了南北方不同的飲食習慣和同一食品對不同地域人的不同作用,充分體現了“因地制宜”的思想。比如,“醋,江外人多為米醋,北人多為糟醋”;“海藻,南方人多食之,傳于北人。北人食之,倍生諸病,更不宜矣”;“昆布(一種海帶科植物),海島之人愛食,為無好菜,只食此物。服久,病亦不生。遂傳說其功于北人。北人食之,病皆生,是水土不宜爾”。
由于科學水平和知識水平的限制,孟詵所開列的一些食療單子中也有一定的缺憾,比如對于南方的昆布等藻類食品,孟詵認為北方人不能食用,后來經過現代醫學證明,雖然存在不適應性,但采取一定的加工烹調手段,北方人完全可以食用。昆布用來煮湯,可治高血壓,冠心病,肥胖病、高血脂等多種疾病。
盡管如此,孟詵所堅持的“因時制宜”、“因人制宜”和“因地制宜”三項原則還是體現了醫學“以人為本”的思想,是值得贊許的。
斯坦因意外發現《食療本草》殘卷
《食療本草》雖然一直倍受醫學界重視,但遺憾的是,明末之后,世上已不見《食療本草》全本。直到1907年,英國人斯坦因發現《食療本草》殘卷后,孟詵及《食療本草》再次受到人們的重視與追捧。
孟詵在《食療本草》中所開具的方子,既淺顯易懂,又便于操作使用,如今有很多民間常用的食療秘方可能就來源于《食療本草》。不僅如此,《食療本草》也一直倍受醫學界的重視。明代醫學大家李時珍,在其《本草綱目》中就不斷引用“詵曰”。
但遺憾的是,由于各種原因,孟詵的《食療本草》居然失傳了。
在中國古代,醫學是不入流的學術,遠沒有四書五經那樣受文人士大夫重視,《食療本草》是如何從中國古籍中消失的,現在很難考證。但根據目前的文獻來看,唐人陳藏在公元740年所著的《本草拾遺》,北宋時期日本丹波康賴所著的《醫心方》、唐慎微所著《證類本草》以及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等典籍,都大量引用《食療本草》的原文,或許可以推斷,明末之前,世上還存有《食療本草》全本。
孟詵和他的《食療本草》重見天日是在上個世紀初,一個叫斯坦因的英國人來到了傳奇寶庫——敦煌莫高窟。
1907年,當斯坦因這個“探險家+科學家+盜寶家”將從莫高窟騙來的數萬件珍寶整理后,發現了孟詵《食療本草》殘卷。當時,這本書前殘后缺,不甚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