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日本學者狩野直喜首次抄錄了該殘卷。1924年,該殘卷傳到國內,史學家羅振玉和王國維等人經過與《證類本草》等書對校,確認為孟詵所撰《食療本草》。隨后,羅振玉將這一抄件編入他主編的《敦煌石室碎金》。1925年,東方學會根據羅氏抄本以《食療本草殘卷》一名影印刊行。國內外遂在上世紀30年代掀起了一股研究《食療本草》的熱潮。
1930年,日本學者中尾萬三發表了專論《〈食療本草〉之考察》,成為《食療本草》最早的一種輯注本。1931年,國內學者范風源將《食療本草殘卷》更名為《敦煌石室古本草》,在上海鉛印發行。隨著輯佚工作的進行,學術界陸續發表了一系列有關研究和介紹《食療本草》的論文。
上世紀80年代,國內再度出現研究《食療本草》的熱潮。1984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了由謝海洲、馬繼興、翁維健、鄭金生輯佚的《食療本草》。199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由鄭金生、張同君譯注的《食療本草譯注》本。2003年,我國本草文獻學家、本草文獻整理研究奠基者尚志鈞老先生經過多方研究,從各種醫學文獻中輯佚整理而成的《食療本草》發行。
這本曾經失傳的重要食療學著作,經過多位醫學名家的整理恢復,其璀璨的光芒正逐漸重現于世,光澤后人。
自古“民以食為天”,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人生其實就三個字:活下去。
活下去,就是要吃飽飯、吃好飯、吃得更健康,孟詵用他的《食療本草》給出了答案。以食療疾,造福大眾,延年益壽,這是孟詵對人類的貢獻,也是人們懷念他的緣由。 (全文完)【原標題:千年之后《食療本草》光芒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