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正是因為絞胎瓷由不同色泥構成的花紋,導致其燒制過程成為難以逾越的巔峰。“世界上所有瓷器的泥料都是單一的,惟有絞胎瓷是由幾種不同顏色的泥料構成。正因為每種泥料所含礦物質不同,就造成做胎、爐溫等上百道工藝環節難以掌控。”孟凡斌說,“比如做好的瓷胎在晾干過程中,不能風干、曬干、烘干,只能陰干,而且還要用純棉布覆蓋,保持一定的溫度和濕度,否則就會開裂。絞胎瓷真是太嬌貴了,難怪被稱作百瓷之王。”
十次、百次、千次,崩裂、起泡、變形,一件件瓷胎帶著希望裝入窯內,帶著失望扔進廢物堆。請來多地數家陶瓷廠的高手,請來景德鎮的名師,用遍了饅頭窯、隧道窯、推板窯、索式窯,然而絞胎瓷的爐溫曲線一如飄忽不定的幽靈,始終不肯露面。
家里的積蓄全都變成了廢瓷片。戰友、親戚、朋友,把能借錢的人借了個遍。“一段時間里,沒有人愿意接我的電話,都怕我開口借錢。沒了錢,窯上熄火,工人走光,連我的生活都成了問題。最困難的時候,電話欠費停機,沒有煤氣做飯,所有的朋友親人離我而去,我獨自守在空房里,每天白水煮面條,嚴重時幾天都沒吃沒喝,在痛苦中煎熬。無數次想放棄,無數次又舍不得那魂牽夢繞的絞胎瓷。就在我即將崩潰的時候,一個戰友把1萬塊錢遞到我手上。我拿這錢洗了澡、刮了臉、出了門。往哪去,沒目標,不知怎么就來到大海邊。我想投身大海,可又不甘心就此了結,于是又來到德化、宜興。一路上,我見到博物館就進,看到精美的瓷器就不想走。”
“一個多月后,我又回到了家里,站到了爐前,燃起了窯火。這時候,我已心無雜念,不求速成,不圖掙錢,靜下心來做好每一道環節。”
蒼天不負有心人。試燒從一窯只有一兩件成品到有半數成品,再到精品出爐——孟凡斌逐步掌握了絞胎瓷的全部制作工藝技巧。他在摸索出爐溫曲線的同時,也煉出了靜心做事、百折不撓的意志。
云在青天水在瓶
孟凡斌的瓷器問世后,著名收藏家馬未都先生聞訊后,兩次來到他的窯前,親自觀摩絞胎瓷制作過程,稱贊他為復活世界陶瓷界一朵奇葩所作的努力,并邀其到北京長談。
2011年,世界客屬第24屆懇親大會上,孟凡斌的《圣土望君歸》絞胎瓷作品被評為一等獎,并作為國禮贈送給吳伯雄、曾憲芝等多位嘉賓。
“絞胎瓷所體現的紋飾特點,恰恰與孟子‘君子本色,表里如一’的理念相契合。作為孟子的后裔,我更應秉承先祖文脈,通過絞胎文化表達中國文人墨客的君子情懷,傳遞‘仁、義、禮、智根于心’的君子理念。”孟凡斌說。
“正是因為絞胎瓷具有儒家文化的特殊屬性,有人出資500萬元再加一輛名牌汽車想買斷我的技術,被我謝絕。后來一位福建客商找上門來,愿意出資3000萬元,想連商標帶技術一并歸入他的公司,也被我謝絕。”孟凡斌說,“絞胎瓷這塊瑰寶屬于焦作,屬于修武,屬于當陽峪,誰出多大的價錢都不能出賣。”
近年來,孟凡斌在絞胎瓷制作上始終秉承傳統的純手工技藝,求質不求量。在他的瓷器展廳里,大量的展品都是古法手工編織紋理,其多件作品呈現出精美絕倫的藝術魅力。
近年來,孟凡斌已先后研發出絞胎瓷、絞釉瓷、剔花瓷、雕花瓷4大類200多個品種。他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探索發展,所推出的作品既承古瓷之妙意,又具創新之佳韻,許多作品成為國禮。
云在青天水在瓶,夢在絞胎魂在瓷。采訪臨了,一種感悟油然于心:某些人就是為某件事而來到這個世上的,“孟家瓷坊”掌門人孟凡斌,就是為絞胎瓷而生的人。所幸的是,他也終成古法今做之大成者。
孟凡斌生在、長在大山里,大山是他的依靠,絞胎瓷是他的命。陳作華 攝 本報記者 陳作華【原標題:夢在絞胎魂在瓷——記當陽峪村“孟家瓷坊”古法制作技藝傳承人孟凡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