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今報記者 陳伯輝
見習記者 馬琳
○好男兒 志在四方
1956年4月,國家地質部來到開封招工,初中剛畢業還不滿16歲的趙伯興得到了錄用。當得知要遠赴邊疆工作時,年幼的趙伯興心里頗為猶豫,但是祖母告訴他“好男兒志在四方”,這讓他堅定了奉獻國家的決心,坐上了遠去邊疆的火車。
邊疆地區地況復雜,氣候惡劣,很多山脈積雪常年不化,工作環境和條件艱苦可想而知。趙伯興告訴我們,那時長年累月都吃不到蔬菜,只能吃土豆洋蔥或是木耳等干菜,加上當時還沒有完善的探親制度,能夠回家的機會少之又少,這對人從生理到心理上都是極大的挑戰。但是不論遇到什么困難,趙伯興始終把祖母的話牢牢記在心中,堅定地要為祖國的建設奉獻自己的力量。
1960年之后,應國家的需要,趙伯興又先后來到浙江和湖南進行地質勘探。由于表現突出,文字功底過硬,于1968年進入單位的宣傳科從事文字工作,并于1972年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之后,趙伯興擔任了單位的宣傳科主任和黨辦主任,雖然不用再在野外工作,但是工作依然繁重,每天都有大量的文字資料需要處理,最忙的時候每天要住在單位,一日三餐都得由愛人汪運香送來。
○回到故鄉 重拾愛好
提起對美術的熱愛,這要從趙伯興的初中講起。當時正在開封市國民中學上初中趙伯興,在美術老師的引導下,對美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用炭條在瓦特曼紙上學習素描,經常到龍亭和禹王臺寫生。初中畢業后,趙伯興在美術老師的鼓勵下報考了西安藝術專科學校,但因競爭太過激烈而未能被錄取。
退休后,趙伯興和愛人回到了故鄉開封,古城濃厚的文化氣息重新點燃了他對美術的熱愛,同時也為他提供了良好的學習契機。2000年開始,趙伯興開始在老干部大學學習國畫。由于興趣濃厚,趙伯興下了課回家之后仍然不放畫筆,認真揣摩老師所講內容。兩年寫意、一年工筆的學習為趙伯興打下了良好的國畫基礎,加上不懈地努力練習,趙伯興的國畫技巧突飛猛進,不久之后按他自己的話來講就可以“上墻”了。
與此同時,趙伯興又開始研究篆刻,在66歲高齡時篆刻出百壽章和百福章。除此之外,趙伯興還研究書法,并且自己編寫了一本硬筆書法字帖。他還喜愛樂器,柳琴、葫蘆絲、電子琴門門皆通,把老年生活過得風生水起,令人羨慕。
○老年人的事業最重要
在采訪中,趙伯興稱自己是個熱心腸,總想幫助別人。他認為“為老年人服務,做好老年人的事業才最重要”,因此他不僅把自己業余生活打理得豐富多彩,而且幫助許多老年人擺脫孤獨,擁有快樂多姿的晚年生活。
趙伯興目前是宋城路合唱團的團長。為了合唱團的發展,趙伯興費盡心思,從場地到樂器,無一不融有他的心血。就連選歌,他都要嚴格把關,選擇崢嶸歲月時期的革命歌曲和內容健康向上、旋律動聽優美、適合中老年演唱的抒情歌曲。 隨著合唱團成員的發展壯大,趙伯興還制定了《宋城路社區合唱團簡章》,組織團員積極參加公益性演出,將參加合唱團成員的老年生活搞得有聲有色。除了唱歌,趙伯興還在宋城路社區義務開辦了硬筆書法班和工筆國畫班,教大家寫字畫畫。為了培養合唱團團員的樂感,趙伯興聘請專業電子琴教師教大家伙彈琴。合唱團中的許多老年人都說:“多虧了趙團長,不然我們這老年生活多無趣啊。每天唱唱歌,感覺自己越活越年輕了,也不用孩子們再操心了。”【原標題:趙伯興:做好老年人的事業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