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是清明節,在沁陽市有關單位及李建國的組織下,6位烈士的親屬共33人齊聚常平鄉哀悼英烈,并為將要建設的烈士紀念碑奠基。
站在肅目的烈士碑前,看著英烈親屬們的哀容,52歲的李建國憂心地告訴記者:“才找到了15位烈士的家,往后的路還長著呢。”
清明時節 祭拜英烈
按照計劃,昨日,烈士家屬及祭奠群眾先參加了在孟良山上的烈士紀念碑奠基儀式,而后來到山下位于常平村的一處陵園,集體追悼在常平阻擊戰中犧牲的3000位英烈。
集體追悼儀式完畢后,烈士焦世英的兒子、女兒、女婿、孫子、重孫跪在焦世英的墓碑前泣不成聲。焦世英的二兒子焦中華強忍淚水告訴記者,這已是他們家第五次來常平祭奠了。當年,父親一去不返,母親帶著他們姊妹4個一邊討飯一邊尋找父親,直到去世時還在惦念尋找父親的事情。正當一家人感到無望時,2005年年初,他們收到了李建國的來信,那是李建國給他們寫的十幾封信件中唯一沒有被退回的信件。隨后,焦中華帶著一家40余口人來到沁陽,與李建國會面。那年,他從父親的墳頭取回一抔黃土撒在了母親的墳上。
家住山西省運城市海洲街道的67歲老人邱寶珍帶領一家8口人來祭奠他的爺爺邱啟明烈士。站在太行山上,老人眺望遠方,眼圈紅腫。他告訴記者,山的南面是常平,北面就是故土,而爺爺從十八九歲出門到回家,卻走了半個多世紀。2005年,當他們聽到中央電視臺播出的李建國所尋找的英烈名單后,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火速給遠在新疆工作的侄女打去電話,要侄女快速在網上查找李建國的信息。消息得到確認后,邱寶珍一家抱頭痛哭,原來他們的爺爺就在南面的孟良山上。當年,他們去給爺爺燒了紙,又給他們的父母燒了紙,捎去了這個好消息。
采訪中,記者深切地感受到,每個陣亡烈士的身后都有一段感人肺腑的尋親故事,因為李建國的出現,他們的尋親路變得不再毫無希望。在祭奠儀式上,烈士的親屬們說:“老李就是我們的親人,老李來了,我們一定要拿最高的規格接待。”而在尋親路上,李建國也有遺憾。李建國說:“已發現的烈士墓碑有21塊,雖說現在找到了15位英烈的家鄉,但其中兩位英烈已經沒有后人了。”說著淚水開始在李建國的眼中打轉。
集結路上 感受溫暖
從1999年至今,李建國發往各地的信件已有200余封,打了上千次長途電話,大多數都是石沉大海,杳無音信?梢哉f,從1999年至2005年,李建國在尋親路上可謂形單影只,他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落中前行。而從2005年開始,李建國的事跡得到了多方面的重視,一路走來,李建國說他要替英烈的家屬們謝謝熱心人。
2005年,李建國的事跡被新華社記者得知,新華社編發了一篇題為《后人祭奠三千抗日將士》的長稿。很快,各地媒體及社會熱心人士形成尋親接力棒,根據李建國提供的信息發布消息,幫助尋找烈士后人。緊接著,中央電視臺、鳳凰衛視等對李建國進行了專訪,中央電視臺還公布了正在尋找的烈士名單,產生了反響。本報記者也在早期介入,對李建國的事跡進行了跟蹤報道。2009年,李建國獲“感動焦作十大人物”稱號,他的尋親故事得到了社會認可。
李建國說:“這些年來,我的工作得到了大家的關注,這是我一如既往的動力。”
再次吹響集結號
在昨日的追悼儀式上,李建國一再表示要堅持為更多的在常平阻擊戰中犧牲的英烈尋找親屬,給歷史一個答復。
21塊墓碑上的英烈已有15個找到了家鄉,現在還有6個,分別是:河南扶溝縣人馮元正、河南方城縣城內人王榮勛、河南方城縣東大莊村人劉金坐、河南方城縣趙河村人李炳銀、河南舞陽縣郝莊人郝萬忠、河南方城縣于店村人賈萬祥。據墓碑記載,這些英烈大致在1939年5月期間犧牲。
李建國已向方城縣相關單位發出多封信函無果,他正在焦急地等待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