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凌晨4時,獲嘉縣照鏡鎮樓村黨委書記許福卿又一次準時醒來。他打開收音機,邊聽邊想著樓村發展過程中的一些事情。
74歲的許福卿住在村委會的辦公室里,這是他多年養成的習慣。在這里睡覺,許福卿圖的是安靜,學習文件沒人打擾,F在,因為眼疾看不清字,大多數時間他都是聽新聞,報紙只能看標題,好文章才用大號字打印出來細讀。
談到現在開展的“黨的群眾路線學習實踐活動”,許福卿認為這樣的活動開展得太及時了,黨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啥時候都不能脫離了這個根本。
從1966年當村官開始,許福卿就堅持走“為民、務實、清廉”的群眾路線,一直到今天。
為民
樓村村民能有今日的幸福生活,離不開以許福卿為首的村兩委班子,他們工作的一切出發點就是為民。
1966年,許福卿大專畢業后放棄留城機會而回到一窮二白的家鄉。寒冬季節,他跳進水中排查水泵難題;天旱不雨,他第一個踩在堅石上挖水渠;頂著風險,6000元創辦全縣第一家面粉廠;村里開辦第一家高科技企業;他放棄3次轉為國家干部的機會,堅持留在村里工作……
許福卿為民事跡說不完。
照鏡鎮黨委崔書記剛調來沒幾個月,但是很熟悉許福卿的事跡,他講述了印象深刻的一件事。2008年,村里有了幾百萬元的積蓄,那么這筆錢干什么用呢?眾人七口八舌,爭執不休。許福卿最后決定,蓋一所新的中學。最終新中學花費了330萬元,全部達到標準化建設。他說,即使現在看來,這所學校仍然不落后 。
務實
“不唯上,只唯實”,說起來容易,做起來相當難。這么多年來,許福卿堅持實事求是,按照樓村實際情況做事情,務真求實,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
有一年冬天,獲嘉縣有關領導要求全縣在春節之前為小麥澆水,其他村紛紛響應,唯有樓村按兵不動。許福卿仔細觀察到,當年天氣較寒冷,如果此時澆地,小麥會被凍死。到了春節之際,果然天氣大寒,澆過水的小麥被凍死不少,唯有樓村的小麥毫發無損。開春之際,樓村澆了一遍“返青水”,小麥立馬茁壯成長。
樓村是多年的計劃生育先進村,一名婦女意外懷孕,流產做了5次都沒有把胎兒打下來,最后不得已生了下來。如果把這個事情報上去,那么多年的先進就保不住了。經過研究之后,大家都同意許福卿的意見,寧可不要這個榮譽,也要如實報上去。結果當年他們沒有評上計劃生育先進村,但是縣委書記、縣長親自給樓村頒發了一面錦旗,上面寫著“求實獎”。許福卿上臺領獎,掌聲雷動。
曾有企業主管單位希望村里企業上市,老許說,廠領導和職工素質還沒有達到這一步,不上;縣里希望樓村統一蓋成5層公寓式樓房,老許說,上上下下不方便,不蓋;申請省“新星工程”需要填報年產值,上面希望多填些,老許堅持如實填報,說寧可爭不上,不能說瞎話……
這些實事求是的事情說不完。老許說,堅持“實事求是”是樓村發展的靈魂。
清廉
樓村有企業20多家,年產值幾十億元。作為當家人,許多人都說老許的存款有幾千萬元。
每次聽到有人這樣說,老許都是哈哈大笑。
是縣紀委、縣檢察院、縣公安局給了老許一個清白。經查,許福卿不但沒有貪污腐敗行為,而且還是一位一心為公、作風正派、一塵不染、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模范干部。
10月11日,經記者側面了解,許福卿的存款,在全村只屬于中下水平,全是工資、獎金慢慢積攢起來的。
工作之初,許福卿就給自己定規矩:不貪不占、不收不要、不吃回扣、不掙雙工資。
村里學校校長是從外地調過來的。有一年過年的時候,校長通知村委會,說是為他們每人準備了一份過年禮物。許福卿很是奇怪,就問為啥這樣做?校長說,以前在其他村時,村干部過年時索禮,到這里不一樣嗎?許福卿嚴肅地說,樓村就是不一樣,沒有送禮收禮的習慣。
1999年,許福卿被組織上任命為照鏡鎮副書記,領一份工資。第一個月,他就把工資交到村里,仍然領取村里的工資(村里工作低于鎮里工資);后來他當選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就領取縣里工資,不再領取村里工資(村里工資高于縣里工資)。
許福卿清廉的事跡同樣說不完。□記者 郭書武 實習生 孔悅 文/圖【原標題:樓村許福卿的“群眾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