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安,他生了三個兒子,長子清陽,次子清漣,三子清和。張清和,字子溫,是張鈁之父。
張清和未出世時,父親即逝。五歲時,母親也過世了。兩兄長把他養大。他多次對張鈁說:“我與爾伯父分雖兄弟,恩逾父子。吾事兄猶父。”
“自張逢源一代開始,至張鈁,歷三代打拼,張家再度鼎盛。張家自1840年到1950年,數代同堂一直未分家,張鈁祖父輩胞兄弟三人,父輩胞兄弟三人,同輩胞兄弟四人,堂兄弟兩人,夫人和子女近百人,是名副其實的百口之家。若非兄友弟恭,家和向善,難以維持。”當地文史專家張治國所著《張伯英將軍》中寫道。
張鈁大伯父張清陽,為人精明,知書達禮,善于調理事端。他“喜交游,遠近賓至輒相款洽,品學優者尤禮重之,家用益嗇……與人交,瀝肝膽,有古國士風”。這一特質,被張鈁繼承了。
他又博施危困,有善舉于鄉里。
1877年(光緒丁丑年),災害蔓延北方九省,受災人口兩億,史稱“丁丑奇荒”。河南是重災區。張清陽組織親戚朋友中家境中等者,籌資找了若干輛大車,奔走于“汝息正陽間”,“轉其賤粟以糶”,賣低價平價米,是義舉。
1913年,豫西大饑,他更令張鈁“自陜西買來二百五十石糧食并募集萬金,活人無數”。
張鈁跟隨張清陽長大,伯父言傳身教,對其影響甚深。
張鈁之父張清和,是清朝拔貢,官至陜西鄜州(今富縣)州判。他為官清廉,體恤百姓。因長年在外為官,難于身教,則多言傳。
張清和寫給兒子的四十封家書中,多次教導他體恤百姓,幫助貧窮。張鈁后輯錄為《張子溫先生家書》。有家書道:“而大家子弟,此后能自勤苦勵志、忠厚居家,有錢付與窮而急用者用、有飯付與餓人吃、余衣付與寒人穿、勿貪意外之財、勿視非禮之色、不占人便宜……鄰里鄉黨能周恤者周恤之、能我恤人勿人恤我,如此居心行事,天下縱不能違,而大禍自然無矣。”
另一封家書則道:“家中未收秋,秋糧不足用,里黨貧乏,與吾有瓜葛者、及無與而無立錐者,至少年內須十石、年外須十石,救人實為第一急事,現在丐者盈門,尋搜一空。”還有家書道:“來洛五六日矣,一為庚母回津為備冬臘月薪水之需、二措辦粗糧若干、歸酬窮乏。”
張清和教導張鈁災荒之際顧及鄉黨多加救助,力有不逮也要多方籌謀。
如斯父輩教導,如此“兄友弟恭、家和向善、醇厚仁德”的居家環境,好義行善已化進張鈁血液之中。
中西教育種下善因
張鈁七歲開蒙,有“神童”之稱。新安民間,迄今流傳著他童年的各種傳說。
15歲時,他拜在河洛大儒王性存門下,求學兩年。17歲時隨父遷到西安,又拜河西竇融氏為師,完成了系統的儒家教育,仁善思想深植于心。
之后,鑒于清廷局勢危殆,張清和“命子弟嫻習軍旅,用報國家”。1905年,19歲的張鈁被送入陜西陸軍小學修習兵學,兩年畢業,考入保定陸軍速成學堂炮科,并成為佼佼者。
保定陸軍學堂1200名學員中,僅有同盟會員72人,張鈁是最早加入者之一(1908年)。他選定三民主義為畢生志向,開始追隨孫中山,研習民族、民生、民權。
“這一時期,張鈁系統接受軍事教育并大量接觸西學。這一時期,正是西方資產階級慈善思想與中國傳統慈善思想碰撞交融期,并形成了三大成果:第一,慈善救濟從道德層面上升到法理層面。其二,富國養民,福利天下。在政治民主、社會平等、工業發達的基礎上建立慈善公益事業,惠及大眾。第三,崇尚積極救助,以‘教工’為主,以‘養濟’為輔。西方養教工并舉的慈善模式,對民國慈善家們很有吸引力。正如學者許象桓在《泰西善舉中國能否仿行》一文中所言:‘蓋養之者,飽暖一時;教之者,飽暖終身也’。”湖南師大何旭娟教授分析。
中西結合的慈善思想,在孫中山等人身上均有體現。孫中山所擬《建國大綱》中,又將社會濟貧救災列入顯著位置。作為老同盟會員、三民主義的忠實追隨者,張鈁深受影響,身體力行。
親歷戰爭張鈁“弭兵”
“亂將至矣,爾宜努力國事,勿以死生家室為懷”。多年后,張鈁回憶起父親的教導,仍心潮澎湃。
張鈁是民國陸軍上將,又曾被毛澤東贊為“中原老軍事家”,他以戰“揚名立萬”,但尚武不黷武。
“一將功成萬骨枯”,張鈁親身感受到戰爭殘酷,對戰爭中百姓,深懷悲憫。
辛亥革命時期,張鈁任東征軍大都督,與清兵激戰于潼關。他頒軍規五條,第二條“不準擅入民宅”;第三條“駐扎地點,須聽長官安排,不準自尋住處,擾害百姓”。五條軍規兩條與百姓有關,可見其苦心。
三戰潼關,張鈁深感戰爭的殘酷。1912年,他親撰《悼東征陣亡將士文》,勒石作記,讓世人永記戰爭慘烈,珍惜和平。他表述戰爭目的:“審時乘勢,與當世英豪再做一番事業,以造福于萬姓。”“造福于萬姓”才是戰之根本。
1925年,胡景翼、憨玉琨爭奪中原。因張鈁資歷老,諸將軍都曾是他的下屬,張鈁極力調停,盡力避免戰爭。又發弭兵電,痛陳利害。
北伐戰爭后,中原又被各方逐鹿。張鈁呼吁各方罷武力,和平解決國難,出“張鈁為民呼吁請以和平解決國難致中央黨部電”,文中道:“……中原作戰,至再至三,劫余孑遺,他復何望……且嗜殺者亡,愛民者興,歷稽往史,可為殷鑒……中原土匪充斥,災民盈野,死亡載道,犧牲權利,以和平解決國事,以不殺奠定國基。成敗得失,不在武力。是非曲直,自有公論。民不可侮,侮民非福。怨氣所鐘,恐無良果……”
但張鈁之呼吁無法阻止各方野心。1930年,中原大戰爆發,雙方官兵傷亡30余萬人,中原百姓生靈涂炭。災難性的后果,更顯出張鈁“弭兵”之良苦用心。
親歷戰爭殘酷,艱難時世激發張鈁骨子里的仁愛,這也是他投身慈善救災的一個重要原因!驹瓨祟}:“張鈁的救贖——一個河南人和三次大豫災”系列一 從“神童”到河南人的“大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