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南朝畫家宗炳《山水畫序》是最早的山水畫著作論述。宗炳在文中探討了關于畫和意境境,人生和道的關系。本人更多的從文學和哲學審美角度出發,認為其中包含的“道”既不同于孔子的“仁”,也不同于老子的“道”,而是建立在儒家“仁”的基礎上的道家之道。
【關鍵詞】《山水畫序》;老子;孔子;莊子;道;仁
前言
我是在農村山里長大的孩子。記得上小學的時候,班主任說要去遠處的“閻王山”砍材,砍回來的木材用來當學費,一方面是為了學校供應材伙,一方面是必修課—-一次義務勞動。那時對山的感覺無外乎是長著花草樹木的、有棱有角的東西,去山上玩的次數多了,漸漸的喜歡上了爬山,對山有一種莫名的親近感。至于水,那就更不用說了,我們是在溪水里泡大的,對水才叫情有獨鐘呢。最近一次偶然的機會,我讀到南朝宗炳的《畫山水序》,讀來特別有味道,更加深了我對山水的喜愛。于是我試著體會這序文里包含的“道”理。這篇序文與其說是一篇文章,不如說是一篇山水畫,寫的優美,畫的優美。但是,關于文中的“道”的象征,我就疑惑了,他筆下的“道”是什么意味?和孔子的“仁”,老莊的“道”是一回事嗎?或者它的“道”和其他“道”的區別在哪?盡管早已有前輩用論文來論述本文的美學觀點了,但我想更多的用文學的觀點說出我對這些問題的理解。帶著這些疑問,我開始了我的論文。
一、關于本文的方法論選擇
胡經之、王岳川主編的《文藝學美學方法論》【1】一文中提到過“文學研究方法的目的是向讀者揭示文學的奧秘。最高的文學研究方法和文學批評是‘至法無法’”,不過任何一種方法總有它的局限性,從《山水畫序》一文我們可以看出,如果用象征和現象研究方法,或許會比較合適。原因是《山水畫序》的內容大多寫山水的形和意,自然會提到象征的東西,另外山水本身也是一種本體,是一種圖示化的東西。當然接受美學的方法也可以算進去,在用象征法時候,我也認識到幾點:一是這篇講的“道”強調整部作品的象征性,它追求的是從有限到無限的意念。而不是修辭的象征手法把象征作為服從作品的主題思想的意念。二是用現象研究的應注意的四個基本層次:字音層,意義單位,圖示化方面,被再現的客體也不一定要面面俱到。此外,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文學作品的那種形而上的品質,即我們在作品中感到的崇高、悲劇性、可飾性、靜謐感、輕柔等。當然,這些不可能全部都囊括在論述的過程中。
二、《山水畫序》的“道”的體現
《隋書·經籍志》錄有宗炳的著作16卷,但現在僅存7篇。現在的這篇《山水畫序》是他的代表作,是中國最早的山水畫理論著述。我們不妨先看下原文:
圣人含道暎物,賢者澄懷味像。
至于山水,質有而靈趣。是以軒轅、堯、孔、廣成、大隗、許由、孤竹之流,必有崆峒、具茨、藐姑、箕、首、大蒙之游焉。又稱仁智之樂焉。
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賢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樂,不亦幾乎?余眷戀廬、衡,契闊荊、巫,不知老之將至。愧不能凝氣怡身,傷砧石門之流。于是畫象布色,構茲云嶺。
夫理絕于中古之上者,可意求于千載之下。旨微于言,象之外者,可心取于書策之內。況乎身所盤桓,目所綢繚。以形寫形,以色貌色也。
且夫昆侖山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則其形莫睹。迥以數里,則可圍于寸眸。誠由去之稍闊,則其見彌小。今張絹素以遠暎,則昆、閬之形,可圍于方寸之內。豎劃三寸,當千仞之高;橫墨數尺,體百里之迥。是以觀畫圖者,徒患類之不巧。不以制小而累其似,此自然之勢。如是,則嵩、華之秀,玄牝之靈,皆可得之于一圖矣。
夫以應目會心為理者,類之成巧,則目亦同應,心亦俱會。應會感神,神超理得。雖復虛求幽巖,誠能妙寫,亦誠盡矣。
于是,閑居理氣,拂觴鳴琴。披圖幽對,坐究四荒。不違天勵之藂,獨應無人之野;峰岫峣嶷,云林森眇。圣賢暎于代,萬趣融其神思。余復何為哉,暢神而已。神之所暢,熟有先焉。
先來看文中提到的三處“道”:“圣人含道暎物”、“圣人以神法道”、“山水以形媚道”。我以為這三處提到的“道”只是點睛之道,全文基本上都體現了“道”的意象。那么,本文出現的山水之“道”是什么呢,這很令人深思。
“道”是中國一個古老的話題。《說文解字》有云:“道,徒皓切,所行道也。從辵從首。一達謂之道。”道的原本含義是什么?關于道,《老子》一書有精辟的論述。他在第一章就提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萬物開始,有名,萬物之母,”此外《老子》第四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等指出道的起源是混沌的。另外《中國美學史大綱》【2】中關于老子的美學起源的論述也可以說明“道”,書中認為,從它的形狀講,“道”是原始混沌,“道”產生萬物,“道”本身感覺不到;從它的狀態看,“道”沒有意志,沒有目的,它自己運動,是“有”和“無”的統一。我很認同這種觀點,所以看《老子》筆下的“道”好像就是宇宙的一切源頭,是虛無的,囊括一切狀態和形狀,它無所不包,只要你能發揮想象。如第四章的“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它又好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是為永恒。正像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