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主張“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主觀精神境界,安時處順,逍遙自得。所以才能有“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的感嘆。莊子的“無己”,就是于人間世中去掉形骸的自己,讓真我精神從形骸中突破出來,上升到與萬物相通的根源。這也就是舍棄形器而保其內(nèi)在精神,使心不隨物牽引,不逐物漂流,能夠保持其心靈的本質(zhì),以觀照宇宙人生。宗炳的“澄懷味象”與這些不謀而合。欣賞山水為的是什么?不就是“暢神而已。神之所暢,熟有先焉”嗎?
從以上方面看,《山水畫序》的“道”是以儒家思想下的“仁”道為底蘊(yùn)的,但卻顯現(xiàn)出老莊的“道”,不能簡單的判斷是儒家的“仁”,或者老莊筆下虛無的“道”。但把它看作是在儒家思想基礎(chǔ)上的道家思想是可以說得通,而且是有一定的道理的。賴秀錦【原標(biāo)題:由宗炳《畫山水序》而來的“道”的聯(lián)想】
參考文獻(xiàn)
【1】胡經(jīng)之、王岳川.文藝學(xué)美學(xué)方法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葉朗.中國美學(xué)史大綱[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蔡尚思.孔子思想體系[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4】朱熹.四書集注[M].鳳凰書社.2008
【5】唐·李延壽.南史·宗炳傳[M].卷三八~卷八○.中華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