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陶克,解放軍報原副總編輯、軍隊戰略規劃咨詢委員會咨詢委員,少將軍銜。
著有長篇報告文學《中國雷鋒現象》(合作)、《大比武———輝煌與悲壯的回憶》(合作)、《全球聚焦三十六小時———駐港部隊隨軍記者現場寫真》(合作),主編報告文學集 《國際舞臺上的中國士兵》等。《中國雷鋒現象》 獲全國第四屆優秀青年讀物二等獎。
■觀點
時代無論怎么變化,它永遠是人的時代。而人是有思想的、具有社會屬性,所以,學習雷鋒要從人性出發,激發人們向善扶弱、多做好事。具體到一個人,能從做一件好事養成一直做好事的習慣;對于一個企業,能夠立志并踐行永不生產偽劣產品,這都是學雷鋒的具體表現。而且,這種與自己生活和工作緊密相連的學雷鋒才最實在、最有現實意義。YMG記者凌云鵬攝影報道
告訴你一個真實的雷鋒
誰為“雷鋒”改了名字?是誰力排眾議把身高1.54米的雷鋒送進部隊?雷鋒的皮夾克是怎么一回事?
雷鋒總捐錢是從哪來的?昨日上午,陶克少將在煙臺警備區禮堂為700多名官兵講述了一個真實的雷鋒。他通過歷時20余年采訪,在80多萬字的一手雷鋒事跡材料中,告訴人們一個真實的雷鋒。
雷鋒改名
雷鋒過去是公務員,然后到了鞍鋼做了工人。“雷鋒過去給湖南老家望城縣委書記干秘書,1958年,當時鞍鋼、武鋼和湘鋼招工人,大部分青年人都報了離家較近的武鋼和湘鋼,雷鋒報名了東北的鞍鋼。”陶克說,進入鞍鋼前,雷鋒叫雷正興,雷鋒的名字與鞍鋼也有淵源。
原來,雷鋒覺得正興是指家道興旺,可自己在舊社會連家都沒有,還興旺個啥。而且這個名字沒有勁。所以,他就想叫雷峰,山峰的峰,登高望遠,有勁。“第二天在出發去鞍鋼前,縣委書記趙陽城說你是去鋼鐵廠,不如用個金字旁,用鋒。從此,雷鋒就用了這個名字。”陶克說。
雷鋒跳槽
我們對于雷鋒的熟知,更多的是他當兵后,如何勤儉節約、助人為樂、為人民服務的故事。可從老家的公務員到鞍鋼做工人,再到參軍當士兵,雷鋒每樣工作都沒干幾年,便跳槽了。“其實,那個年代,跳槽是為了國家的需要。雷鋒跳槽前,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都做出了驕人的業績。公務員時,三次被評為望城縣機關模范工作者。陶克說雷鋒的跳槽并不是喜新厭舊,恰恰是干一行愛一行,祖國需要啥他就去干啥。
說到雷鋒入伍,并不是一帆風順。1959年下半年冬季征兵時,雷鋒獲得鞍鋼領導同意去參加征兵體檢,可身高只有1.54米,離最低1.56差了2厘米;體重96斤,也比100斤的要求差4斤。”陶克說,當時雷鋒就找到了負責征兵的兵役局副政委余新元。
余新元了解了雷鋒的情況后,請示當時的遼陽市委書記和征兵團團長,經過多方努力和破例,以8%的預備數批準了雷鋒入伍參軍。直到出行前8小時,雷鋒才穿上了夢寐以求的軍裝,成為一名光榮的士兵。
雷鋒愛美
近年來,學習雷鋒的同時,也出現了不同的聲音,特別是他那件皮夾克,在過去那個年代更是一件極為奢侈的物品。節儉的雷鋒怎么會穿皮夾克呢?
對此,陶克曾采訪過了解此事的當事人之一———雷鋒的同鄉好友張建文。“他和雷鋒同時到鞍鋼,雷鋒是去工作,他是去培訓的。當時鞍鋼是蘇聯援建的大企業,廠里周末都有舞會,可雷鋒總不能穿工裝去參加。于是,雷鋒便叫上張建文上街買衣服,看上一件皮夾克,穿上既好看又保暖,就這樣,雷鋒一口氣買了兩件,一件自己留著參加舞會穿,一件送給了張建文。”這件頗受爭議的皮夾克,在陶克嘴里得到了準確的回答。陶克說,雷鋒平時穿衣總是干干凈凈的,這都是他愛美的細微體現。
雷鋒有錢
給戰友20元、30元……雷鋒生前,總會拿出自己的錢送給戰友、捐給弱勢群體。雷鋒很有錢?雷鋒這個人是不是炒作出來的?對于近年來有關雷鋒的爭議,陶克肯定地說,雷鋒其人和他的事跡絕對是真實的,這一點不容質疑。
對于雷鋒生前頻繁捐錢,陶克告訴記者,在那個年代,沒有家庭負擔的雷鋒手頭還是比較寬裕的。“1956年雷鋒在望城縣當公務員,每月工資是23元。1958年到鞍鋼后,工資從22元漲到36元,加上加班費,每月能拿到40元。入伍后,每月工資才降到6元。當時,3元錢就可以買一克黃金。”陶克說,雷鋒平時生活十分節儉,幾年存下的錢基本上都資助別人了。在雷鋒去世的時候,他的存折里只剩下100元錢。【原標題:解放軍報原副總編輯陶克少將來煙講述如何學雷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