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說政府職能應抓大放小,不要陷入行政審批中而忽略了大事。很多問題都是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一些大的問題,我們研究得不夠,落實得也不夠有力。政府應沿著簡政放權、搞活微觀經濟,更大程度、更廣泛地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的方向去努力。這樣我們政府作用才能真正發揮到點子上去。
《瞭望東方周刊》:說到政府的宏觀調控職能,2009年的四萬億經濟刺激政策是個典型的例子,你如何看待這一政策的得失?
鄭新立:許多人批評四萬億政策,認為它造成了許多的負面作用,我認為這是一種誤判。
實際上四萬億的投資計劃是非常及時有效的。如果沒有四萬億,我們2009年、2010年的經濟增長速度會大幅下降,然后會引發出許多社會矛盾。可以說,這個四萬億挽救了我們當時的經濟,使我們在出口大幅度下降的情況下,仍然保持了穩定增長,政府做得非常好。
但是到后期,出現了一些通貨膨脹的勢頭之后,一些聲音利用這個來“嚇唬”政府收緊銀根,錯誤引導了政府的決策。實際上,我們銀根的松動稍微晚了點,如果再稍微提前半年,不是在去年的年中,而是在去年的年初就開始適度的、靈活地放松,可能會減少經濟下滑的時間。
后來中國經濟從2012年的第四季度才開始實現止跌回升。如果增速跌到7%以下,好多社會問題可能會出現,比如就業矛盾、三角債問題等等。如果到那時再來重新啟動經濟就晚了。
應設立專事改革的部門
《瞭望東方周刊》:在各項改革的進程中,有人研究和制定政策,就需要有人很好地落實政策,你認為在這方面政府職能應如何加強?
鄭新立:我認為改革需要有一個綜合的部門來制定方案,做到有序地出臺,逐步推進。
比如說金融體制改革,在2012年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上,溫家寶曾提到六大方向:第一是放寬準入,第二是建立地方監管機構,第三是建立存款保險和貸款監管制度,第四是利率市場化,第五是完善外部管理體制,第六是建立多層次的市場。
這六大方向提得非常好,但是當時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文件,規定具體要怎么改,誰在前誰在后。結果由于資本的趨利性,利率市場化成為了首要突破口。而利率市場化潛藏著一些金融風險,很可能會帶來壟斷利潤、尋租行為。
實際上在溫家寶的講話說也提出,放寬準入排在第一,因為只有增加了競爭主體以后,才能通過競爭來降低融資成本。而在競爭的主體沒有形成,資本的買方市場沒有形成的情況下,先從利率放開,那可能就亂套了。
在買方市場、競爭主體形成的時候,既要有行政的監管,又要有市場的約束。行政的監管就是建立地方性的監管機構,因為民營金融領域銀監會管不過來。另外還要用市場化的方式來監管,來化解風險,也就是存款有保險,貸款有擔保。
只有這三步都做完了以后,才能放開利率市場。現在卻是前面的步驟還沒落實,后面就越位開放,這樣容易出問題。
所以,我認為政府最好設立一個專門負責落實和推動改革的部門,不僅要研究可行的改革方案,還應制定出具體的政策和細則,并且努力來協調各個部門,切實推動改革。作者:李慧 岳家琛【原標題:鄭新立:政府應強調控、少審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