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陽的老城路密如織,有九府十八巷七十二胡同之說。這每一個街名的背后都有一個美麗的故事,其中“仁義巷” 的故事最被人們津津樂道。郭樸,安陽人,生于明正德年間。嘉靖十四年中進士,曾兩任吏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入內閣,故又稱郭閣老,又至太子太傅,后三次上疏乞歸故里。郭樸為官清正,主管官員的升遷任免時,他不徇私,不畏惡,“唯以大公行之”,“以廉著”,官聲頗佳。
他才學過人,著述頗豐,計有《學約》、《四思箴》、《四畏箴》、《九字圖說》、《彰德府續志》等,時稱東野先生。他為人正直豁達,不為物喜,不為己悲。膾炙人口的仁義巷故事即因述其品行而廣傳。仁義巷是郭樸的祖宅所在地。當年郭家鄰居建房造屋擠占了郭家一墻之地,郭家人氣不過便和那家論理,一來二去鬧得不可開交直至上了公堂。地方官畏懼雙方都是官宦之家不敢審理,于是兩家繼續爭執。郭家情急之下派人到京城將此事回稟已位居“宰輔”的郭樸,希望他能出面為家人“撐腰打氣”。哪知郭樸即刻回書一封:千里捎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郭家人看后羞愧難當,立刻停止了爭議并甘愿讓地三尺,而鄰居得知此事后懊悔不已,也將院墻后移。這樣你退我讓,原先院墻所在地竟變成了一條“長約百米,可行車馬”的公用通道。從此,這條街就有了個美麗的名字“仁義巷”,它鐫刻著的是謙虛禮讓的可貴的人文情懷。【原標題:明代清官名臣郭樸——為人正直豁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