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王夢奎:從個案處理到制度性解決

2013/11/14 17:05:36 點擊數: 【字體:


    我國經濟體制、經濟增長方式和社會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革。這種變革帶來巨大的發展活力,也蘊含著深刻的社會矛盾。經濟體制改革引發社會利益關系的重大調整和重組。多種所有制經濟發展和市場競爭導致收入差距擴大和社會分化。二元經濟結構轉型伴隨著大規模的人口流動,使千百年來處于停滯狀態的農民生存方式發生革命性變化。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變化增加了就業的流動性。加上多年積累起來的歷史遺留問題需要解決,這就使人們感到,現在經濟發展了,社會矛盾也比過去突出和復雜。

  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其深遠意義,在于進一步回答了鄧小平所提的世紀性問題

  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直接動因,是化解新階段的社會矛盾;其深遠意義,在于進一步回答了鄧小平所提的世紀性問題:“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是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以階級斗爭為綱”轉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的延伸,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如果說,“什么是社會主義”說的是目標,“怎樣建設社會主義”說的是途徑,那么,構建和諧社會既是目標也是途徑。這有兩層意思:作為目標來說,我們要建設的是富裕的社會主義,同時也是和諧的社會主義;貧窮不是社會主義,不和諧也不是社會主義。作為途徑來說,我們不僅要通過發展經濟來建設社會主義――這是不可缺少和不能動搖的基礎,同時要通過社會和諧來建設社會主義;不發展經濟建不成社會主義,沒有社會和諧也建不成社會主義。通常說的“正確處理發展、改革、穩定”關系中的“穩定”,往往是作為發展和改革順利進行的條件,而社會和諧更具有目的性,體現了以人為本。

  社會矛盾歸根到底是利益關系問題。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多種所有制和市場經濟條件下,黨和政府要兼顧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現階段各階層人民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社會群體的特殊利益。社會矛盾是長期存在的,重要的是通過化解矛盾而推動社會進步,防止局部性問題演變為全局性問題,非對抗矛盾演變為對抗性矛盾。這是中國改革和發展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避免社會大變革所常有的那種劇烈震蕩的重要原因。

  使各階層人民的實際利益隨著改革和發展的進展而增加

  化解社會矛盾和實現社會和諧的基礎,是全體人民共享改革和發展的成果。共享不是平均主義,不是劫富濟貧,而是使各階層人民的實際利益都能夠隨著改革和發展的進展而增加。只有這樣,才能在全社會進一步擴大對于改革和發展的共識,調動全民參與的積極性。當務之急是“雪中送炭”,幫助城鄉貧困人口解決生產和生活困難,使之逐步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要關注社會各階層的狀況――處于二元經濟結構轉型中的幾億農民,特別是失去土地而生計又沒有完全落實的農民;人數在1億以上而且還在不斷增加的作為工人階級尚不穩定部分的農民工;下崗失業工人;新的社會階層;各類所有制企業的勞資關系,等等。要把解決民生問題――就業問題、教育問題、醫療衛生和社會保障問題,放在突出位置。

  解決民生問題要循序漸進。要慎許諾,重落實

  解決民生問題要循序漸進。隨著國家經濟實力不斷增強,財政收入大幅度增加,許多社會現實問題和歷史遺留問題逐步得到解決――實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取消農業稅,免除農村義務教育學雜費,發展農村新型合作醫療,都深得人心。應該采取更積極的態度解決民生問題,但目前國家經濟實力和政府能夠集中的資源畢竟有限,只能提出能夠解決的任務。要慎許諾,重落實。不輕易許諾,但一諾千金,決不失信于民。在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領域,要堅持“低水平、廣覆蓋”,堅持可持續的原則,防止“福利陷阱”,以保護經濟發展活力。

  要把社會管理體制改革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可否提這么幾條原則:第一,要加強政府的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職能,保障平等競爭環境,以及社會所有成員的基本生活,解決社會領域的公平問題;第二,要合理界定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事權與財權,分清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領域的責任,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第三,各地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水平可以有差別,但制度建設應追求統一,以利于國家長遠發展。

  許多社會問題,需要從個案處理轉向制度性解決。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的調查,農民上訪40%是由土地征用引發的,26%是由承包地流轉引發的,兩者合計占農民上訪總數的66%;東部地區高于中、西部地區,占73.7%,其中征地占48.1%,承包地流轉占25.6%,說明經濟發達地區征地問題更突出。土地使用制度關系幾億農民生計,是當前突出的社會問題,需要認真研究解決。許多社會問題的解決需要有長遠打算。例如,隨著老齡化加快、社會保障負擔加重和壽命延長,“老年”的界定是否需要有所改變?在老齡化階段如何采取積極主動的政策實現可持續發展?是否需要在適當時候延長退休年齡?都是值得研究的問題。

  富裕以后財富怎樣分配,解決這個問題比解決發展起來的問題還困難

  鄧小平晚年說過:“十二億人口怎樣實現富裕,富裕以后財富怎樣分配,都是大問題。題目已經出來了,解決這個問題比解決發展起來的問題還困難。”“過去我們講先發展起來,F在看,發展起來以后的問題不比不發展時少。”(《鄧小平年譜》,第1364頁)現在要解決的,就是發展起來以后的社會問題,以及繼續發展的問題。我們應該像抓經濟發展那樣來解決社會問題,讓改革和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這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現代化的要求,也是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作者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原標題:王夢奎:從個案處理到制度性解決】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人民網 2007年03月26日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