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那時,人們普遍認為,80年代的中國音樂形成了以通俗音樂、新潮音樂和嚴肅音樂為格局的“三足鼎立”的多元并存的局面,有人形象地把前兩類音樂稱之為“兩個沖擊波”。樂濛同志領導的表演藝術委員會的工作,就是在這樣紛繁復雜的情勢下開拓前行的。
1984年,以弘揚民族音樂為主旨的 “中華之聲”音樂會應運而生。5月,中國音樂家代表團赴重慶,面向廠礦、高校等基層單位巡回演出。由時樂濛任團長,劉詩昆任副團長,盛中國、郭頌、王玉珍等領銜主演。代表團一到重慶,市委領導親自迎接,并聯名要求宴請時樂濛。時樂濛1950年曾在重慶市任軍管會文藝處副處長,這些老戰友、老部下,如今均身居要職。音協表委會負責這次活動的馮卉,竟被當時熱情接待的場面所震撼,她深感樂濛同志的威望和人格魅力。代表團深入到重鋼、天府煤礦等大型企業為職工演出,并在萬人廣場為重慶各高校學生義演,轟動了整個山城,人們奔走相告,說“延安精神又回來了!“中華之聲”音樂會,為處在冷落境地的嚴肅音樂打了一針強心劑,大長了民族音樂的聲威!
時老于1979年至2002年,20多年來一直兼任音協兩個部門的主管領導,不但分文不取,還自備小車,自帶飯票!陡枨犯寮雌诮K審,表委會活動他積極參加。對工作要求嚴格,原則性強,又不失靈活性,講求實效。方方面面,千頭萬緒,無論是專業音樂,還是群眾音樂活動;各種音樂會,各類音樂比賽;只要時間能安排開,他都熱情支持,有求必應。人們都說時老好像長了三頭六臂,音樂界的重要活動,準能見到他的身影。他常說:“音協就是音樂家的家,為他們服務是應該的”。樂濛同志辦事極為認真,也特別專注。一次到外地出差,一有時間他就把自己關在房間里寫東西。正在冥思苦想,突然電話鈴響了,他拿起電話:“喂,找誰?”,“找時樂濛!”“好,你等著”,他放下電話,開門就喊:“時樂濛,時樂濛——電話!”喊聲驚動了隔壁的同行,“你找誰?樂濛同志”,“啊啊,原來我就是時樂濛,哎!”這才恍然大悟。樂濛同志就是這樣的可愛,和他在一起工作,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那時,音協表委會的四員大將:李航、高澤順、馮卉、李妲娜,在樂濛同志的指導下,工作有聲有色,他們深感有這樣的領導腰板硬,好辦事。
(4)
人民大眾需要嚴肅音樂,也更渴望有多種風格的音樂,如輕音樂、通俗音樂等等。1989年,時老支持王酩等人創辦了中國輕音樂學會。時老德高望重,任學會主席理所當然,但他一再推辭要讓年輕人當。最后沒辦法,時老說:“好,我掛名,王酩當常務副主席,聽他的。”
對待年輕人,時老幾十年來一直給予滿腔熱忱地扶植。施光南、王酩、王立平、谷建芬、王世光、張丕基、郭成志、付林、姚明、溫中甲、徐沛東、劉青、王佑貴……數不勝數,當年這批中青年作曲家,幾乎無一不在他的羽翼下沐浴陽光。許多詞作家、歌唱家也不例外。毫不夸張地說:音樂界老老少少都是時老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