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最有智慧的思想家老子對人生進退得失有透徹的參悟:“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常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告誡人們要懂得“福兮禍所伏”的道理,凡事要有分寸,要明白認清和高明把握適當?shù)?ldquo;度”,既不要不及,又不能太過,以免樂極生悲,走向反面,留下“亢龍有悔”的遺憾。
然而,對于大多數(shù)功臣宿將來說,他們很難真正理解老子“貴柔守雌”“知白守黑”的妙諦,無法進入“夫唯不爭,故無尤”的人生理想境界。事業(yè)的成功,地位的變化,他人的恭維,往往使他們飄飄然起來,讓勝利沖昏了頭腦,不知收斂,忘乎所以,為所欲為。結果寫下了人生的敗筆,由輝煌走向毀滅,由光榮走向絕望。功名成就反而成了自己脖子上的絞索。
綜觀歷史上君主與功臣名將間關系多以矛盾對抗始,以你死我活殘殺終,上演永無終止的“兔死狗烹”或“鳩占鵲巢”式的悲劇,其中固然有君主集權專制、猜忌殘忍的重要原因,但是,從功臣宿將這一面說,也有其放縱自己、肆意妄為、咎由自取的個人因素。他們或居功自傲,率性胡為,造成驕縱不可制約,危害國家與君主利益的嚴重后果;或不甘寂寞,四處伸手,處是非之地而毫不覺悟,陷入爭權奪利、干預朝廷政治的泥潭,引起做天子的極大不滿,以致牽動天子的殺機;或伐能邀寵,互相傾軋,爭名于朝,逐利于市,見榮譽而上,見利益而奪,惹得同僚側目,導致天子反感。所有這一切,都嚴重激化了君臣之間的對立,導致了殺身之禍的降臨。皇帝是獨夫,但一般都不是笨伯,為制止功臣宿將的驕縱妄為,也為自己統(tǒng)治的安危存亡計,他都要把打擊的矛頭直接指向那些自命不凡、不可一世的功臣宿將,都要給他們以應有的教訓。從這個意義上說,對于“誅戮功臣”一事,皇帝本人固然難辭其咎,但作為受害者一方的功臣宿將,也不無自己身上的問題。這才是比較公允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