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老話,叫做“禍從口出,病從口入”。可見言辭不當與不慎會帶來多么嚴重的后果,而這句名言在封建王朝中那些伴君如伴虎的大臣身上體現(xiàn)得最為突出。我國歷史上不知道有多少忠良文臣,多少勇猛武將,他們不是死于鞠躬盡瘁的朝堂之上,不是死于為國盡忠的征途之中,而是倒在自己那小小的三寸之舌下。勾踐與文種可以共患難,卻難以共富貴;劉邦與韓信可以共建偉業(yè)卻不能共享安寧。歷朝歷代的開國之君往往也被稱作是屠戮功臣的劊子手,孰是孰非?我想我們可以從隋將賀若弼的身上尋找到一部分答案。
根據(jù)《隋書》卷五十二載:“賀若弼,字輔伯,河南洛陽人也。”其父敦,也是一位武將,在北周朝官至金州總管,但因為言語不慎冒犯了北周的皇戚宇文護,被宇文護陷害致死。在他臨刑前,把賀若弼叫到跟前說:“吾以舌死,汝不可不思。因引錐刺弼舌出血,誡以慎口。”他用錐子把賀若弼的舌頭刺出血,目的就是讓賀若弼記住口舌之禍的災難,希望其子不要重蹈覆轍。親眼目睹了父親的悲劇以及承受了肌體刺痛的賀若弼在北周朝為官時,言辭果然十分謹慎。史載,在北周朝武帝時期,上柱國烏丸軌言于帝曰:“太子非帝王器,臣亦嘗與賀若弼論之。”太子為國之儲君,身為太子是否具有治理國家的能力,直接關系著一個國家的興衰存亡。北周武帝當然非常重視,于是“帝呼弼問之”,而賀若弼卻詭對說:“皇太子德業(yè)日新,未睹其闕。”他的這一回答很顯然與烏丸軌的說法大相徑庭。當烏丸軌責問他時,他說道:“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所以不敢輕議也。”此時,賀若弼牢記著其父的遺言,而且還在言語問題上擺明了自己的看法,言語要“密”才能保“身”。此時的他言辭謹慎,行事低調。武帝死后,太子即位,烏丸軌便馬上被新君誅殺,而賀若弼卻因言語謹慎逃過了一劫。可以這樣說,口舌之禍的演繹,一直伴隨著賀若弼的成長,他不但目睹了其父的悲劇,而且也經(jīng)歷了朋友的口舌之禍,他更應該吸取其父和其友的教訓。但是隨著賀若弼身份和地位的抬升,賀若弼的三寸之舌就像是失去了控制的彈簧一樣,變得隨意妄言,不能停止。
楊堅建立隋朝之后,賀若弼在這個新的王朝中屢立奇功,特別是在平定陳朝的過程中,連隋文帝也贊嘆道:“克定三吳,公之功也。”平陳之后的賀若弼是“貴盛”一時,不但自己權勢顯赫,而且因他之故,他的兄弟親戚也一并升官加爵,成為所謂的“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之勢。可以說隋文帝在物質上與地位上是給予了賀若弼極大的享受與榮譽,隋文帝的確做到了與其共富貴。但是作為大臣的賀若弼卻是越來越不能清守如故,先是自恃功高,毫不遮攔地與另一大將韓擒虎爭戰(zhàn)功;此后又常以宰相自許;然后是妒忌心加劇與楊素不和,形于言色,由此種種,怨望不止。文帝一再責罰都不管用,最后將他免了官。事情進展到這一地步,按理說賀若弼應該有些反省才對,但是他卻是怨望愈盛,隋文帝實在是沒有辦法來約束他了,于是干脆把他入獄,希望這樣的懲處能夠平息賀若弼的怨言以及他那顆居功自大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