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8日上午,在金海灣國際大飯店8004室,記者采訪了前來哈工大(威海)建校20周年慶典的李圭白院士。
李圭白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河南省偃師縣人,1931年9月25日生于沈陽,1950年就讀于哈爾濱工業大學給水排水專業,1953年師從蘇聯專家,參加研究生班學習,1955年畢業留校任教。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全國高等學校給水排水工程專業指導委員會主任。
房間面對著威海最優美的一片沙灘,藍天白云下,潔白的浪花拍打著金色的海岸。李圭白院士面目祥和,娓娓道來。
“威海我是頭一次來,感覺很美麗;威海校區建設得很好,學生很多,主樓跟校本部的主樓一樣,廣場的回廊有點像哈爾濱的防洪紀念塔。”
雖然來威海時間不長,但李院士對威海校區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年來,哈工大(威海)在省市各方面的支持下,艱苦創業,已初具規模;樹立起向一流大學邁進的目標,立志建成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很有成績;畢業生質量很高,在工作中也很出色;學校排名在山東省名列前茅,這很不容易。”
哈工大的水處理學科是比較強的,工程院院士除李圭白教授外還有張杰院士。李院士懇切地談到,“昨天我和張杰院士同付石友校長和海洋學院的老師座談,商量成立環境方面的研究所,開展兩區合作,培養人才,爭取更大更重的科研項目,帶動青年教師成長,為山東省經濟作貢獻,培養師資隊伍,使威海校區的相關學科經過若干年的發展,成長起來。”
在學校的發展上,李圭白院士提了三條意見:
“首先要加強信息建設。辦大學需要很多資源,尤其是信息資源。建設大學不僅需要市、省、全國的信息,還要利用現代化的技術手段,開發利用國內外的網絡資源。美國有很多大學城,都做到了信息共享,所以不感到隔絕,而中國的大學在信息、軟硬件共享方面存在不足。大城市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很多,有信息共享的基礎,威海這樣的中等城市在信息化建設方面存在不足,所以學校一定要投入,克服這種不足。”
“其次學校的硬件建設不僅要蓋校舍,還要進行教學儀器、設備的建設。中國的很多高校都追求‘大而全,小而全’,而儀器設備由一個學校來買需要投入很多資金,并且要很長時間才能達到一定的水平,而設備的壽命都很短,幾年就淘汰了,利用率也不高。所以現在很多城市也建起大學城,以求資源共享、信息共享。威海校區應該充分利用青島、煙臺等鄰近地區的資源,建立共享的機制。”
“還有人才的問題。現在咱們很多學院都反映人才留不住,前幾年校本部人才留不住,‘雁南飛’現象突出。現在很多省都提出引進人才的概念是‘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我們在人才引進上也可以有很多形式,首先歡迎教授、副教授、博士、碩士等各類人才來威海落戶;如果不能來定居,也歡迎以短期兼職的形式參加科學研究。從北京、上海挖人才來威海定居很難,但給他們提供一些科研支持、生活補貼,為他們創造一些生活工作的條件,他們很愿意每年來這兒兼職工作三、兩個月。哈爾濱冬天地滑,對老年人是很大的威脅,像我冬天在北京,夏天到全國各地開會,每年在哈爾濱的時間只有兩、三個月。如果威海校區每年能聘請院士在這兒工作兩、三個月,也相當于有了一個院士。當然哈工大只有18名院士,還有一些中年的、突出的人才也可以廣泛聘用。”
最后,李圭白院士總結道:“威海校區經過20年的建設已經初具規模,還要從人才引進、硬件、軟件方面積極開拓,向世界一流大學不斷提升。今后應多和校本部多方合作,結合山東省的弱項,走獨立自主的發展之路,滿足山東和國家的需求。”
李圭白院士雖然已74歲高齡,但對專業前沿和學科發展的追求從未停止,對威海校區的定位和未來發展一直關懷備至。他的睿智的言談,他的清晰的思路,無不表現出哈工大老一輩教授對威海校區發展的關心和指導。張玉芹【原標題:硬件、軟件與人才引進——訪李圭白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