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帝虞舜的傳統(tǒng)美德和獻身精神(2)
2013/11/21 10:33:23 點擊數(shù):
【字體:大 中 小】
,恐被后母害死。逃出家無去處,只得返回,低三下四盡力侍候父親、后母及少弟,仍不能得到諒解和寬容。無奈,未成年的舜只得四處流浪,替人干活,求得活命,從不向人訴說不幸,只說父親、后母及弟的好話。父與后母欲殺害舜,找不著人;農(nóng)活忙或父及后母病,舜便主動回家干活或侍候父母。那時瞽叟一家住媯州(今北京延慶縣)媯水河旁,遂以媯水更姓媯。之后又遷居今河北懷來縣(遼改懷戎為懷來)。《括地志》云:“潘,今媯州城是也。”《新唐書·地理志》云“懷戎縣,媯水貫中,北九十里有長城”。居潘(今懷來縣)后,“舜順適不失子道,兄弟孝慈”[5]。舜在艱難和提心吊膽的日子中逐漸長大,以孝敬父母、愛護弟象及妹顆手等出名,人稱為孝子。舜避后母與父加害而流離在雷澤(今山東菏澤東北)等地。瞽叟雖姓媯,但其仍歸屬于虞部落,故史書仍載為有虞氏。
舜的第二個大難是:成年后又當了帝堯的上門女婿,更遭到生父繼母與弟象的反對和不滿。仁孝的舜仍接家人入居媯汭(今山西永濟媯水旁),瞽叟卻欲將他置于死地而后快。堯帝賜給舜細葛布衣、琴,派人為其家修筑糧倉,送糧食、牛羊給其家,后母和象忌恨,使瞽叟害之。《史記·五帝本紀》載:“瞽叟尚復欲殺之,使舜上涂廩,瞽叟從下縱火焚廩(楊按:此處再次證明瞽叟不盲。試想一個雙目失明的老人怎能看見舜攀梯入糧倉?又如何準確把握放火時機)。舜乃以兩笠(今斗笠竹帽)自捍而下,去,不得死。”《索隱》言“以笠捍己身,有似鳥張翅而輕下,得不損傷”。《正義》引《通史》云:“瞽叟使舜涂廩,舜告堯二女,女曰:‘時其焚汝,鵲汝衣裳,鳥工往。’舜既登廩,得免去也。”由此可知,舜對父親的謀害早已看出,做了準備。火一起即縱身跳下,得以活命。他們看一計不成,便又設計謀害。“后瞽叟又使舜穿井”,“舜既入深,瞽叟與象共下土實井”,“瞽叟、象喜,以舜為已死。象曰:‘本謀者象。’象與其父母分,于是曰:‘舜妻堯二女與琴,象取之。牛羊倉廩予父母。’象乃至舜宮居,鼓其琴。”正在象得意忘形之時,舜卻安然無恙地回來了,象大驚失色地掩飾說:我正在思念兄長呢!舜若無其事地說:謝謝弟弟的思念之情。象惶恐地從舜的居屋回到了父母處。原來舜聞父親讓他挖井,就猜到是又要害他,告訴了兩位妻、妾,商議了辦法。即舜挖井至一定深度后,從井側(cè)挖一洞通入他井,得出。《史記·五帝本紀》云:“舜穿井為匿空,旁出。”舜依然是寬容大度,不記仇恨,“復事瞽叟愛弟彌爾謹”。
舜為“帝”(即華夏部落聯(lián)盟酋長)后,對父親、后母至孝,對弟、妹倍加愛護。父、母相繼去世后,予以隆重安葬。弟象在帝舜時不僅沒遭到報復,而且帝舜還給予了封賞。《漢書·武五子昌邑哀王傳》云:“舜封象于有鼻,死不為置后。”《后漢書·袁紹傳》云:“象傲,終受有鼻之封。”《三國志·魏志·樂陵王茂傳》云:“昔象之為虐至甚,而大舜猶侯之有鼻。”《國名紀丁》曰:“象城,漢縣屬巨鹿,今趙之臨城昭慶鎮(zhèn)西北,古象城。趙記:舜弟象居,故仁壽以廣阿為象城,樂史引《左傳》,舜弟所封。”即舜封弟象于今河北臨城縣。帝舜執(zhí)政后,以仁政治天下,尊老愛友,就是他自幼養(yǎng)成的“孝道”美德之升華和發(fā)揚光大的反映。
二、吃苦耐勞與熱愛農(nóng)耕
我們閱讀先秦文化典籍,往往可以看到凡圣人生必有祥瑞,接著便是經(jīng)歷磨難和考驗,天將降大任者必有大難也。舜的不幸遭遇前已述。他生而不同凡人,睿智之態(tài)屢有記載。《史記·五帝本紀》正義載:“《尚書》云:‘重華協(xié)于帝。’孔安國云:‘華為文德也,言其光文重合于堯。’瞽叟媯姓,妻曰握登,見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墟(今山東菏澤市東南),故姓姚。目重瞳子,故曰重華。字都君。龍顏,大口,黑色,身長六尺一寸。”即舜是龍姿大眼、目光遠大。身材魁梧的剛毅男子(今日我們?nèi)苑Q山東大漢)。《帝王世紀》云:“帝舜有虞氏,姚姓也。目重瞳,故名重華,字都君,有圣德。”《尚書大傳》言舜四瞳子,兩目重矣。《春秋演孔圖》云:舜目四瞳,謂之重明。故目好動而曰舜,或作瞬。“都君”是大部落長之義。
重華(又寫作仲華、玄景、重明)生而神異聰明睿智,《孝經(jīng)·援神契》曰:“舜龍顏重瞳大口,手握褒。”《洛書·靈淮聽》云:“有人方面,目衡重華,握石椎,懷神珠。”《淮南子·修務訓》云:“舜二瞳子(雙瞳仁為義),是謂重明,作事成法,出言成章。”《春秋繁露》云:“舜形體大上而圓首,長于天文,純于孝慈。”他在少年、青年時,為躲避家人的毒打或殘害,常到出生的東夷氏族部落地避難、謀生,生父(不知姓名)族的人也歡迎和保護他,他吃苦耐勞,勤于農(nóng)耕,學制造,燒陶器,并販賣陶器,除供自己衣食外,還盡力供養(yǎng)父母、弟妹。《大戴禮記·五帝德》云:舜“好學孝友,聞于四海,陶家事親,寬裕溫良,敦敏而知時,畏天而愛民,恤遠而親近”。《越絕書》云:舜“去耕歷山,三年大熟”。他還教民鑿井,飲用或灌田。《史記·五帝本紀》云:“舜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作什器于壽丘,就時于負夏。”《清一統(tǒng)志》卷一四四《曹州府》記載:“歷山,在濮州(今河南濮陽)東南七十里,接菏澤(今屬山東)縣界。”《水經(jīng)注》:雷澤(今菏澤)西南十里許小山孤立上亭,亭杰峙謂之歷山,山北有小阜,南屬池,澤之東北有陶城,郭緣生言舜耕陶所在,墟阜連屬,濱帶瓠河也。鄭玄曰:歷山在河東,今有舜井。皇甫謐曰:或言今濟陽(今山東定陶)歷山是也,與雷澤相比。《元和志》:歷山在雷澤縣西北十六里。《史記》曰:舜耕歷山皆讓畔。羅泌《歷山考》曰:歷山有四,雷澤不聞有其二。今曹、濮間的豢龍井、定陶城皆其蹤也。舊志:歷山之東有再熟成都二鄉(xiāng),“取一種再熟,三年成都”之義。《韓非子·難一》云:“歷山之農(nóng)者侵畔,舜往耕焉,期年,圳畝正;河濱之漁者爭坻,舜往漁焉,期年而讓長;東夷之陶者器苦窳,舜往陶焉,期年而器牢。”這就是說,重華農(nóng)耕、捕漁、制陶于今山東菏澤、定陶,販賣陶器于今河南濮陽一帶。二十多歲時,他以勤勞吃苦,善于農(nóng)耕、制陶、漁業(yè)、商業(yè)交易提高了威望,被華夏的東夷氏族部落推舉為首領。他繼續(xù)為民眾造福,先民都擁戴他,部落日益發(fā)展和壯大。《史記·五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虞舜大典(近現(xiàn)代文獻卷三)2013-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