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人走遍全縣,最后在堂街鎮士莊村發現了一頭牛犢,很符合他們心中的紅牛標準,兩人異常激動,像伯樂發現了千里馬一樣。當時,一頭成年牛的市場價格是150元左右,為了買到這頭牛犢,他們花了800元。這一年他們在全縣挑選并買回了4頭公牛和10頭母牛。
牛犢買回來之后,葉箴專門為牛犢安排了一名飼養員。1957年,他們選育出的一頭紅種牛被中國黃牛研究所和省畜牧局評選為特級牛,號稱“全國第一黃牛”,當時估價9600元,這些錢在當時可以購置兩輛解放牌汽車了。
1956年至1962年,葉箴連續四次被評為省勞動模范。1959年秋天,在河南省軍區招待所禮堂,他受到了國家主席劉少奇的親切接見。1960年,農場把培育出的千粒重達60克的大籽小麥和一果四仁花生品種送給了周恩來總理,周總理看到后高興地說:“千粒重小麥達到80克就世界第一了。”
葉箴告訴記者,自從當了農場場長以后,他就喜歡上了農業科學。在實踐中,他屢有創新。當年,為提高白菜種子產量,他冬天時在白菜上面埋上牛糞,開春再扒開,由于沒傷著白菜根,白菜發芽后比不上牛糞的白菜長得又快又好。
一次,葉箴聽說遼寧有一種高粱,稈甜,結籽也多,就引種了30畝。等收獲時,把高粱稈碾成水熬糖,用高粱稈的渣子蒸酒,收益不小。當時,由于糧食緊張,國家禁止用糧食釀酒,廢物釀酒倒也算“高科技”了。
離休后仍搞農業試驗
葉箴離休后仍然很關注農業的發展,發現哪兒有新種子、新產品,都要買回來試試。10月17日,他拿出一份《科技日報》,指著上面報道的《紅薯藤上長小麥 土豆秧上結大豆》的新聞告訴記者,他準備在郟縣推廣。
為了讓農民種植新產品,他經常自費購買種子送給農民。2003年,他聽說山東種植了從日本引進的川山子紫皮紅薯,這種紅薯富含花青素,花青素被稱為“軟體黃金”,營養價值極高,他便托熟人以1元1棵的價格買回半畝紅薯苗,讓當地農民種植。試種后發現這種紅薯結得很小,產量很低,他便把該紅薯與優良品種紅薯雜交。經過幾年培育,這種紫皮紅薯煙紫176品種得到改良,產量大幅提高。
在葉箴老人的指導下,王偉星把多個品種的紅薯種在一塊試驗田中,希望找到適合郟縣種植的品種。目前煙紫176畝產3000多公斤,這種紅薯在超市售價5.96元/公斤,一畝地批發價也超萬元了。還有梅營7號紅薯,產量也很高,畝產4000公斤~7000公斤,收益也相當可觀。
王偉星說,分期收獲也是葉箴的創新。農歷七八月間,先把結得最大的紅薯收獲,別傷及紅薯根部,之后封好紅薯根,不影響紅薯生長。“這相當于種植一季,收獲兩季,產量提高近一倍。”老人告訴記者,很多人以為,紅薯根一動就不會生長了,其實紅薯沒有生長周期限制,只要陽光、水分、溫度適宜,就會一直生長。
離休工資多數花在搞試驗上了
如今,在郟縣白廟、安良、冢頭、王集、廣闊天地、城關等鄉鎮都有他指導的農業生產。一些老農和大學生“村官”經常打他的手機咨詢,他也常常坐車去指導、查看,加上買種子的錢,他每月2000多元的離休工資超過2/3都花在這上面了。
“葉叔光想著幫助別人了。”王偉星說。
接受記者采訪時,葉箴說,他今年想多種些黑芝麻、扁豆、超高產小麥。他還想組織一些老人租點地,擴大規模,“農業發展好了能解決很多問題”。
“我煙不吸、酒不喝、麻將不打,不計較什么,就是想發揮余熱,用自己的知識和經驗,找到適合發展的農業項目,讓廣大農民致富。人不能一生一世不做點貢獻。”老人說。本報記者 丁需學 通訊員 魏新偉 賈志瓊 文/圖【原標題:88歲老人的新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