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在基層,就是在下基層的路上——河南日報攝影記者王天定事跡(2)
2013/11/28 11:29:43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1995年5月,他來到豫鄂陜三省交界處的荊紫關鎮,深入湖北境內的河南“飛地”石槽溝村采訪,群眾非常感動,稱他是“從省里來的第一個同志”。
長年深入基層,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貼近實際,王天定經常收到群眾的來信,受到各地宣傳部門和群眾的高度贊揚。今年春節前,安陽市委宣傳部給報社寄來感謝信,對王天定給予高度評價:“他從未向我們提過任何條件和要求,也不接受任何紀念饋贈。盡管已是一名50多歲的老同志,但仍然堅持采訪報道坐公交車往返……”
心系百姓,為人民群眾鼓與呼
王天定傾情百姓,鏡頭始終對準群眾,為基層干部和群眾鼓與呼。《游子的笑聲與眼淚》《軍嫂之愛》《飛來的閨女》《俠骨熱腸的“剃頭匠”》《采煤工的一天》等新聞攝影作品,生動記錄了基層勞動者的動人事跡,在廣大讀者尤其是基層百姓中產生了很大反響。
同時,他的鏡頭也對準老百姓深惡痛絕的假、丑、惡現象,毫不留情地加以批評曝光。如《郭店鎮糧管所仍在給農民打白條》、《非法金融機構違規經營,受害群眾叫苦連天》、《領導“竭澤而漁”集資修路,百姓“雪上加霜”無力脫貧》等一批作品,對一些坑民害民的行徑進行了深刻揭露。老百姓感念他的奔走呼吁,親切稱他為“百姓記者”。
王天定有一顆善良的心,每當看到被采訪對象生活艱難,都會慷慨解囊給予幫助。1996年12月,王天定采訪見義勇為的農民付彥英時,掏出自己身上的幾百元錢接濟他。2008年4月,豫東藝專師生為民權縣身患血友病的少年李凱捐款,正在當地采訪的王天定也加入到捐款行列……
淡泊名利,視新聞攝影如生命
王天定對新聞攝影事業孜孜追求。在河南日報工作近20年,一次次放棄競聘領導崗位的機會,一直奔波在采訪第一線。他說,體現人生的價值不一定非要當官,做一名讓百姓信賴的記者是最大的成功。
2008年除夕,奔波一年的王天定回到家中,突然血壓增高暈倒在地,救護車把他拉進了省人民醫院。住院期間,病情剛剛穩定,他又采訪了全國勞模、婦產科專家張菊新,發表了《張菊新與病友的故事》、《感受張菊新》等攝影報道。
1994年8月,在尉氏縣水坡鄉,王天定為了拍攝棉花專家給棉農講課的照片,冒著酷暑和棉農一起聽課。這時突然停電,電扇停轉,一名棉農不顧自己汗流浹背,拿起扇子給專家扇了起來。他迅速將這一動人情景記錄下來,照片《棉農疼愛專家》很快在河南日報刊發。這幅生動的圖片真實反映農民對科學的熱愛、對知識的崇尚、對專家的尊敬,多年后還有很多讀者稱道。
王天定從不忘記學習,他的新聞理念、攝影技藝一直處于先鋒狀態。他撰寫的《攝影的形式美與內在美》《淺談黨報新聞攝影的發展趨向》等論文發表后,為河南新聞攝影的健康發展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
這些年來,他的照片多次獲得新聞攝影大獎。他拍攝的《棉農疼愛專家》獲中國新聞獎二等獎;《情灑王屋引甘泉》《零點的沸騰》《冒雨堵決口》《郭永和的向陽幸福院》分別獲全國省(市、區)黨報好新聞一等獎。《自強不息的殘疾人》《帶著爸爸去上學》等分別獲河南新聞獎一等獎。
王天定在從事新聞攝影的同時,也拍攝了大量宣傳河南生態旅游的風光照片,先后出版了攝影集《一名記者眼中的寶天曼》《中原自然風》《伏牛山印象》《黃柏山之戀》。其中《中原自然風》一書作為河南代表團訪美禮品,由中國駐舊金山總領事館永久收藏。【原標題:不是在基層,就是在下基層的路上——河南日報攝影記者王天定事跡】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中國記協網 201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