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一個是我發展相關的產業,凡是對主業有利我就干,不利的我不干。
21CBR:現在總結的話,雙匯最后依然沒有避過這一劫,內因是什么?外因又是什么?
萬隆:我覺得是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不應該抽檢,應該頭頭檢。再一個就是個別采購人員,還是沒有完全貫徹我們總部的內控體系,內部的控制力不夠。
21CBR:企業發展到較大規模時,大多數會面臨公司的經營半徑超越管理半徑的問題,例如企業擴張和人員的配備,匹配不起來等,會導致組織的掌控力弱化,您覺得是這樣的嗎?
萬隆:是這個問題,控制力。因為企業越來越大,上下你能控制到,橫縱你也要能控制到,這就需要你的水平了,跟過去不一樣。管理有一個遞減效應,你怎么樣讓它不減?這就要很好地研究一些新的管理辦法。我們的機構、設置、人員的配備,和我們的體系這些,我們一直在做這個文章,一定要把這件事情做好了。
21CBR:在雙匯2009年年報里,管理層在陳述經營風險中,提及幾個問題:一是肉制品產銷量增長乏力,結構調整速度慢,對公司相關配套產業的帶動能力減弱;二是鮮凍品銷售“出口小、渠道窄”,不能有效拉動工廠產能釋放和產能利用率的提高,產銷規模受限。這些問題,雙匯是什么時候開始意識到的?這兩個問題是否意味著產能沒有得到有效利用?管理層如何思考應對舉措?雙匯延伸到面食業務,可以視為對上述問題的一種反應嗎?
萬隆:這是一個謹慎性原則,提醒投資者的。這個行業確實有這樣的風險,我們應該給他們提示。但肉制品這個行業,應該說還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為什么呢?雙匯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產量是1萬噸,90年代初達到了30萬噸,到去年是達到了170萬噸,今年計劃200萬噸。20多年,我們做到在全球當中都是數一數二的。我們每年都以20萬、30萬的速度增長,這個速度的絕對量是很大的。
肉類加工行業的瓶頸或者說發展的風險,我覺得有兩個:一是疫情控制,這是一個風險,嚴重的時候它會價格高、成本高;再一個就是食品安全的控制,所以我們現在改抽檢為頭頭檢,圍繞著食品安全,不安全是絕不能干的,寧可不生產都不能干!
21CBR:您在3月16日凌晨從北京緊急趕回到漯河,主持召開全集團高管參加的專題會議。當時主要討論哪些議題?又都有哪些結論?此后,雙匯如何形成對此次危機的危機處理方案?
萬隆:我們覺得我們應該首先向消費者道歉, 16日發表了一個聲明,是道歉,17日發表聲明還是道歉,開大會我們也是道歉。
而后做了幾件事:一是依法組織生產,集團公司組織相關部門解讀貫徹各種法律法規,有1600多個,形成集團公司依法生產的基本準則,并落實到每一個企業、每一道工序、每一個人的工作中。
第二,檢驗要確保百分之百安全,雙匯全年關于瘦肉精檢測費用預計超過3億元。
第三,要引入第三方檢驗,公開透明接受監督。
第四,雙匯集團向工廠重申了強化源頭控制的收購制度,制度規定生豬收購頭頭檢驗。如果弄虛作假,無論是工廠還是企業的職工都要負法律責任和經濟索賠。
第五,每年的3月15日設為雙匯食品安全日,并同時成立雙匯集團食品安全監督委員會。
第六是發展養殖業,上下游聯動。雙匯集團將加強養殖業,進一步完善雙匯產業鏈。與此同時,雙匯集團將進一步調整采購地區、采購的重點要向規模化養殖場傾斜,與其簽訂長期的合作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