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匯危機,表面上看是“瘦肉精”危機,深層看是中國食品誠信危機,更深一層則凸顯了萬隆代表的舊時代企業家在這個網絡時代的不合時宜。
萬隆是誰?
卷入“瘦肉精”事件里的雙匯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企業?
從蘇丹紅、三聚氰胺到瘦肉精,對于已經習慣憤怒的公眾來說,這些其實都是非常陌生的。而恰恰是這種陌生感,容易使人們以自己的方式去解讀雙匯,解讀萬隆。再加上微博的輕佻,網絡的娛樂化,讓碎片化的信息傳遞,造成信息制造者盲人摸象,而民意集體跟著摸象,讓真實的雙匯和真實的萬隆更加遙遠。
一個典型的例證是,一篇曾被放到各大門戶網站首頁置頂的文章,措辭嚴厲地指責雙匯對瘦肉精的抽檢率千分之四點七,“竟然”不到1/10,跟帖附和者眾。而事實上,國家標準是企業抽檢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三十。
因此,在民意回歸冷靜之前,本刊試圖去還原一個較為真實的雙匯和萬隆,或許可以使已經符號化的雙匯和萬隆更加立體。
強硬萬隆
萬隆正在試圖全力拉回因“瘦肉精”事件而滑向深淵的雙匯。
今年71歲的萬隆,在雙匯的時間已經長達43年。43年,雙匯從一個位于河南漯河的資不抵債、瀕臨倒閉的國營小廠,成長為年產銷售超500億元的企業集團、中國最大的肉類供應商、肉類產量進入世界行業前三強,而萬隆,則從一個辦公室辦事員,走到雙匯集團董事長的高處。環繞他的是無數光環: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優秀經營管理者、全國食品工業十大新聞人物、中國肉類十大功勛企業家、世界肉類協會理事、九屆和十屆全國人大代表,等等。
他很喜歡自己“中國第一屠夫長”的稱號。他對雙匯這么多年的感情,已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深”字可以形容。
也許正因為此,記者跟他數次交流中,他無數次地提到:我要的是雙匯的長治久安。而在關系雙匯長治久安的事情上,萬隆的底色是強硬。
1991年,他力排眾議上馬肉制品生產線;1999年,他又力排眾議銷售冷鮮肉,改變了中國生鮮肉類沒有品牌的歷史;此次央視“3•15”之后,萬隆又發狠,雙匯不惜成本,以100%的比例,在線逐頭檢驗“瘦肉精”。
——這意味著,高速發展的雙匯被踩了“緊急剎車”。按萬隆的話說,“我們每小時處理生豬的能力從600頭銳減到300頭”,不僅如此,每年還將增加3億元的檢測費用。
而其背后所映射出來的,恰恰是整個行業長期以來對上游生豬養殖、屠宰等環節的掌控缺位。
目前肉制品行業內,無論是雙匯、雨潤,還是金鑼,都長期依靠對外收購原料,即公司加基地加農戶的生產方式,將別人飼養出來的生豬經過簡單的屠宰分割等工序后,貼上自己的牌子,進而實現附加值提升。譬如雙匯每年消化3000萬頭生豬,而雙匯自建養豬場一年出欄生豬約為30萬頭,自養比例僅為1%。就算是國內在豬源自給方面做得最好的企業,如四川高金食品、北京順鑫農業以及天津寶迪等為數極少的肉制品企業,其自養最高比例也不會超過50%。
有行業內人士就此解釋,一方面,養豬比屠宰業門檻更高,風險更大,興建大型養殖場通常受制于土地屬性難定義、土地審批程序復雜等諸多瓶頸,費時費力不討好;而另一方面,屠宰業資金周轉快,養殖業相對較慢,建一個百萬頭養殖場最少需要幾十億元的資金沉淀其間,對習慣于馬上見效、兩頭謀利的屠宰業企業而言,非常不劃算。
然而,自己不養豬導致的兩頭在外的風險,這與當年爆發三聚氰胺事件的奶制品行業何其相似!多年來,面對媒體追逐、世人追捧,萬隆總是說,“我不過是個殺豬的。”但是殺豬的,究竟如何才能把豬殺好?
自信萬隆
記者走近萬隆,始于2009年7月。雙匯實行的是終身董事長制。坊間“傳說”萬隆在雙匯說一不二,獨斷專橫。當面對記者質疑,萬隆不否認雙匯存在的“人治”,“在當時的國有企業,我認為‘人治’是有效的。在國有企業沒有建立新體制和完善的機制之前,如果沒有‘人治’,企業就完了。”
當然,現在的雙匯通過MBO已經成為一家外資企業。但一如既往的,萬隆對掌控雙匯有足夠的自信,而他所做的每次抉擇似乎都是對的。他引進了中國第一條冷鮮肉生產線,辦了肉類連鎖店,這兩件事都在深刻地影響著中國肉類食品工業。在雙匯發展過程中,即便其他很多行業有暴利可圖,也曾有高管建議雙匯投資高速公路、高新電子和房地產等行業,但這些提議都被萬隆否決。與同行業的雨潤食品的多元化相比,他始終堅守主業,“把這個行業給它做大、做專、做精、做強,做到別人不敢碰。”
“瘦肉精”事件爆發后,萬隆接到員工最多的電話是“老板,頂!”緊接著就是“我們下一步咋辦?”萬隆則以“雙匯沒做壞事,也不要怕事”來一遍遍安撫他的員工。
誠然,國家現有法律規定對瘦肉精的控制主要集中在產業鏈的前段,也就是說在生豬養殖和出欄環節。一方面,據稱流入國內的瘦肉精種類多達十幾種,而國內檢測手段相對落后;另一方面,國家對瘦肉精的檢測執行的是抽檢,“每年中國出欄有6億頭左右的生豬,全部進行瘦肉精測試是根本不可能的,人力、物力都需要大量投入,所以只能采取抽查的辦法。”按行業規則,如果100頭豬里檢測出一頭豬有瘦肉精,就把那一頭豬給處理——這就意味著,只要是抽檢,在概率上始終存在含有瘦肉精的生豬進入屠宰廠的風險。
對此,萬隆說,根本沒想到地方政府的基層動物檢疫系統如此之癱瘓,如果政府不管好政府該管的事,把所有責任都推給企業,最終導致的將是整個行業的宿命,雙匯不是最后一個。雙匯目前最要緊的是,進軍全產業鏈,我們只能相信自己了。
但僅僅如此嗎?瘦肉精因何被需求?“3•15”之前,此次爆發事件的濟源雙匯就曾被檢查出來瘦肉精,但并沒有引起他們足夠重視。事實上,這個利益鏈條非常清晰。
據記者了解,國內幾乎所有的肉制品大型企業,大都在生產線上設置了瘦肉率檢測儀設備。“依據瘦肉率來核定生豬的結算價格,這一方式其實也是國際通行的慣例。”雙匯集團有關人士如是說,“級別越高,對應的結算價格越高”。這就讓瘦肉率這一檢測指標,與牛奶加工廠對奶農要求檢測原奶中蛋白質含量的高低一樣,成為最終賬款結付時的主要依據。此時,瘦肉精就對不法商販和養殖戶形成高額的利潤誘惑。
瘦肉精生豬可以多產瘦肉,這些多出來的瘦肉的價值,為不法商販和養殖戶提供了多賺“三五斗”的捷徑。以雙匯問題豬肉為例,加“精&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