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4年究竟發生了什么?從2006年外資聯手收購雙匯集團,到2010年雙匯宣布管理層MBO,這4年間有關雙匯國資被賤賣的爭論不絕于耳。
業內人士稱,這本是一場從開始就設計好的戲,但國企轉制的事情實在太敏感,只能借外資過渡。當然,國企轉制永遠都會面臨一個定價的問題,怎么定都會被質疑,企業家的價值很難給出合適的估量。
2006年,高盛策略投資和鼎暉投資攜手收購雙匯集團100%股權和雙匯發展相關股份。當時,關鍵行業的領先企業落入外資之手引起業內一片嘩然,飽受爭議。2010年,雙匯管理層控制的興泰集團從外資背后現身,控制了雙匯集團。高盛和鼎暉的收購,在當時看來,可能僅僅只是MBO的一座橋梁。
11月29日,在與包括時代周報等媒體在內的電話溝通會上,萬隆等高管回應了有關國有資產流失的質疑。萬隆表示,雙匯當時的國資轉讓,是在北京產權交易所進行公開掛牌競價轉讓,是嚴格按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進行的,經過了漯河市政府、河南省政府、國務院國資委以及國家商務部等政府相關部門的批準。
“雙匯的國有資產原本只有600萬元人民幣,當時漯河市融資能力有限,雙匯于是在發展過程當中引進了很多外資。”雙匯集團董事楊摯君表示,截至2005年底,一共有16家外資參與投資雙匯。到2006年轉讓給外資前,國資只占到整個雙匯企業凈資產的15%左右。
對于雙匯集團股權在2006年掛牌時,對投資者提出的苛刻條件是否為“量身定做”的質疑,萬隆回應說,漯河市政府當時主要考慮到雙匯日后的發展壯大、創新等才制定出這些條款。當時不同意小公司來參股,原因就是想通過大公司的財力、管理和技術來促進雙匯集團的發展壯大。
“雙匯本身有一個非常有競爭力的團隊,如果不是財務投資者,而是同行業的企業收購了雙匯的國有資產,那他們就會要控制雙匯,把我們的牌子滅掉。這些條款就目前來看仍然是正確的。”萬隆說。
楊摯君則表示國資賤賣的指責沒有依據。從1984-2006年的22年間,雙匯的國資增值了414倍。按照當時也接近20倍的市盈率,國資的轉讓是經過了正規的掛牌而且在招標過程當中產生激烈的競標。轉讓以后,雙匯的銷售額從200億發展到500億,地方的稅收從不到10個億到現在很快就突破30億,員工的收入也得到大幅度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