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萬隆加強企業內部管理,再造雙匯的開始。
直面消費者
6月2日,濟源雙匯復工儀式,成為雙匯開放式辦廠的一個標志。
濟源雙匯復工之前,雙匯已經通過網絡征集消費者走進雙匯。
6月2日上午9點半,濟源雙匯復工現場,消費者代表被安排在了第一排,和雙匯的高管團隊面對面。
在簡短的復工儀式后,萬隆親自帶領消費者代表參觀濟源雙匯的生產線,親自擔任講解員。
座談會上,會議主持人要求消費者發言按順序進行。萬隆立即打斷,"你不要限制他們,誰想發言誰發言。"
這讓我想到"雙匯職工大會"(習慣稱為萬人道歉大會)。在進入媒體自由提問階段,媒體記者搶著提問。主持人連續三次強調"由于時間關系,再提最后一個問題",然而一看到有記者站起來,萬隆就主動說"讓他再提一個問題"。
這一次,萬隆同樣以強烈的個人風格在影響著雙匯的公共形象。
他直言不諱,"我就是在聽真話,聽實話"。
座談會結束后,萬隆再次改變原有安排,主動提出和消費者代表共進午餐,更深入地交流。
一位消費者建議萬隆,雙匯是龍頭老大,就要承受老大的壓力和委曲。雙匯的標準就是國家的標準。
他的發言觸動了萬隆的胸懷,萬隆立即回應:"你說的很對,我們有責任高于國家標準。頭頭在線檢測,就是高于國標。"
除了技術的提升,雙匯未來也將加大產品的肉含量,推出更多新產品。
萬隆說:"任何一個大企業都不是靠欺騙做出來的,它都有自己的真功夫,有對企業、對社會負責的態度,有企業家精神,才做出來的。"萬隆在克服多年的思維慣性,把雙匯變成一個真正的"公眾公司"。
行業改革者
在媒體稱萬隆為行業"教父"時,萬隆承認自己只干了有影響力的兩件事。"一是引進了中國第一條冷鮮肉生產線,二是辦了一個肉類連鎖店。"
1999年末,雙匯把國外"冷鮮肉"的概念引入中國。
在此之前,中國人吃的是"熱殺肉"。"一把刀殺豬,一口鍋燙毛,一桿秤沿街賣肉"的傳統做法,因循了幾千年。按作坊式的方式粗放加工,缺乏科學衛生的檢疫設施和手段,消費者又在同樣的環境中,幾乎沒有挑選余地地購買豬肉。
而冷鮮肉這種"冷鏈生產、冷鏈運輸、冷鏈銷售、連鎖經營"的產品特性,決定了其營銷模式必需遵循三就地原則:就地生產,就地配送,就地銷售,最經濟的布局是每三百公里之內有一個屠宰廠和加工廠,現在,各類肉類連鎖店遍地開花,這改變了中國幾千年來走街串巷、設攤賣肉的做法。
現在,冷鮮肉被更多的消費者認同。
從1998年,雙匯投入兩千多萬元引進了中國第一條冷鮮肉生產線開始,雙匯一直在用先進的設備、理念改造行業。在萬隆主導下,雙匯先后引進了4000多臺(套)的先進生產設備。
截止目前,世界上有的肉類企業的設備,雙匯都有。
對先進技術的推崇,也是萬隆的驕傲。他甚至將過去10年雙匯之所以能保持競爭優勢和行業領先地位,主要歸因于此:"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和設備。"
不僅僅是設備,雙匯把工業文明的標準化引入了中國屠宰業。這種標準化,在雙匯被發揮到極致,大到技術的更新,小到車間工人如何清洗指甲等。
萬隆在他的辦公室里輕點鼠標,就可以察看他的每一個標準化戰略的實施情況,甚至可以具體察看各個生產線上每一頭豬的來源和去向。
這曾是萬隆的驕傲:"殺豬殺出信息化,殺豬殺出高科技。"
而一貫的低調,讓消費者對此知之甚少。
瘦內精事件之后,萬隆主動提出:"生豬頭頭在線檢測"。
這不僅增加企業的成本,也會推高行業的成本和進入門檻。以中國目前的屠宰業水平,能承諾做到頭頭在線檢測的,也只有雙匯一家。
如果雙匯的安全標準成為行業標準,大批屠宰廠與肉制品加工企業根本難以承受。
"雙匯一年40億-50億的利潤,增加幾個億的成本還能經得住,我就是要提高這個行業的門檻。"他說,要讓消費者看到雙匯是如何改造行業的,雙匯在食品安全方面做了多少努力。
這種做法當然招來麻煩。
但是萬隆已經顧不得行業的聲音了,他需要的是雙匯的長治久安。在和消費者互動中,萬隆再次明確雙匯將以龍頭企業的行為推動行業思維的轉變。
多元化
放眼中國,很少有雙匯這樣的企業:在連續27年的時間里,歷經各個經濟周期,但始終平穩,一直在增長。而且這種增長是飛快的,這種快幾乎沒有什么起伏,總體上是一種勻速運動。
這一切,都源自于雙匯的"專注"。
27年的專注,讓雙匯成為真正的巨無霸。雙匯發展最高時,市值1000多億元,是全球市值最高的肉類加工企業。
然而,瘦肉精事件后,雙匯成為"全民公敵":3月15日雙匯股票跌停,市值蒸發103億元。3月15日起到25日,10天時間即影響銷售10多億元。雙匯的銷售幾近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