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初,已經44歲的萬隆還是河南省漯河肉聯廠的辦公室主任。
在他的前半生,履歷表上看不出特異之處:1940年生于漯河市農村,20歲高中沒畢業進部隊,28歲轉業到漯河肉聯廠,那是1968年,此后他就沿著辦公室辦事員、副主任、主任的軌跡緩慢擢升。
直到與“改革”第一次親密接觸。
1984年,漯河肉聯廠歷史上第一次民主選舉廠長,萬隆迎來人生的重大轉機。今天再談起當年勝選的秘訣,萬隆輕描淡寫:“我這個人喜歡干活,當辦公室主任時也抓生產,啥事弄不動就找我。”
當時的漯河肉聯廠,確實是很多人眼里“弄不動”的爛攤子。在全省10大肉聯廠中排名第9,經常停工待料,一年干不了三個月活,有400萬元資產,卻身負500萬元債務。
“每天早晨起床,就得考慮煙筒冒不冒煙。”萬隆說,當時想法很簡單,就是怎樣把企業搞活,讓四五百名職工有活干、有工資發。
那一年年底,年年賠錢的漯河肉聯廠扭虧正盈。他的心得是:“不進行體制改造就沒有競爭力。”
再度嘗到“改革”的甜頭,是萬隆第一次認識到資本的力量。
上世紀90年代中期,雙匯開始引進外資,目前參與雙匯投資的已有6個國家和地區的16家外商。
時間倒回1985年。
一個下雪天,為了30萬元貸款,萬隆帶著一箱肉在銀行行長家門口等到夜里11點半。行長問:“老萬你干啥?”“快過年了,沒錢殺不成豬。”當時雙匯正進行技術改造,流動資金困難,財務總監多次找銀行融資未果。這個插曲直接影響了萬隆此后對資本的態度。
“收購史密斯菲爾德,400多億元境外資金直接到位,我根本沒出面。”萬隆語氣頗為自得,“1998年上市雙匯市值20億元,現在在1000億元左右波動,這就是資本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