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像關系:魏延與關羽(5)
2012/4/20 10:56:35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由誰來承擔鎮守荊州的重任?諸葛亮從劉備派關平送信的細節中窺測到劉備要讓關羽守荊州。諸葛亮對關羽的性格是了解的,他并不放心。他強調了責任的重大,又用“桃園結義”之情來打動他,但是,驕傲的關羽并沒有危機感,沒有憂患意識。當諸葛亮問關羽鎮守荊州的戰略方針時,他說對孫、曹要“分兵拒之”,諸葛亮本想收回成命,可是,主公之命不可違,只好“與了印綬”,但又再三囑咐要“北拒曹操,東和孫權”。關羽看不起諸葛亮,表面接受,心里不服,把諸葛亮的話當耳邊風,結果違背了“聯吳抗曹”的戰略方針,一敗涂地。當關羽被殺的消息傳到成都,劉備“哭倒在地”,而諸葛亮卻說:“主上少憂。自古道‘死生有命’;關公平日剛而自矜,故今日有此禍。……”毛宗崗評曰:“以不記軍師東和孫權一語,故似有埋怨之意。”
諸葛亮和關羽將相不和,但有劉備在,諸葛亮只能隱忍在心里,沒有爆發。到了魏延就不同了。當魏延殺韓玄,救黃忠,追隨劉備時,諸葛亮對這個貌似關羽的勇將,就借口他有“反骨”要殺他,被劉備苦勸才免其一死;劉備在位時,魏延很受重用,作為大將領兵入蜀,諸葛亮也無可奈何;魏延爭強好勝,與黃忠爭功,“亂了軍法”,但劉備原諒他,魏延也心悅誠服,“頓首伏罪”。劉備一死,諸葛亮就偏袒楊儀(他是長史,丞相府的屬官),壓制魏延,多次揚言要殺魏延,如嘉靖本卷二十“諸葛亮四出祁山”,陳式和魏延沒有按諸葛亮的安排進軍,鄧芝報告了諸葛亮,孔明笑曰:“魏延素有反相,吾知彼常有不平之意,吾憐其勇烈而重之。吾昔與先帝言,久后必生患害。今已顯露,可以除之。”可以說諸葛亮對關羽的不滿,都發泄到魏延的身上去了。將相不和,魏延與楊儀、諸葛亮的關系就“如同水火”了。這正是要讓魏延像關羽的原因,關羽和魏延用西方的理論話語來闡釋,他們是鏡像關系,互為他者,從魏延的身上可以看到關羽的影像,從關羽的身上同樣可以看到魏延的影像。或許有人說,因為魏延勇猛,所以讓他外貌像關羽。這是解釋不通的。我們要知道,關羽在小說中是最突出的英雄人物,他的外貌是作者精心設計的,如毛宗崗所說是“赤心如赤面”,“面如重棗”以襯托其忠肝義膽。而魏延這樣的“反賊”難道有資格“面如重棗,目似朗星,如關云長模樣”嗎?三國時“猛將如云”,為什么不可以讓其他的勇將像關羽?
文武不和,在三國時代,也是屢見不鮮的。就拿蜀漢集團來說,前面已經說過,關羽和魏延都是“善待士卒”而“驕于士大夫”的。而文人則看不起武將,這也有突出的例子。《呂思勉讀史札記》中有一條“文臣輕視軍人”,以《三國志》為據,舉了劉巴、彭羕輕視武將的例子。劉巴不理張飛,諸葛亮勸劉巴說:“張飛雖實武人,敬慕足下。主公今方收合文武,以定大事;足下雖天素高亮,宜少降意也。”劉巴回答說:“大丈夫處世,當交四海英雄,如何與兵子共語?”彭羕甚至罵劉備:“老革荒悖,何復道邪!”“古者以革為兵,故語兵革,革猶兵也。羕罵備為老革,猶言老兵也。”呂思勉先生的結論是“知文臣之輕視武人,由來已久” 。
將相不和,文官和武將爭權是封建政治的必然產物。歷代皇帝都是用文武相互制約來控制臣子,維護自己的統治。就拿明代來說,“在武臣、文臣、內臣三者的關系中,一方面是以 文臣制武臣,以內臣制外臣;另一方面,又是內臣外臣相互制約” 。在明初,明太祖大殺功臣,包括武將。朱元璋對武將特別不放心,把他們的家屬留京作人質。洪武二十六年大將藍玉一案,“把軍中勇武剛強之士差不多殺個干凈” 。
我不認為《三國志演義》里諸葛亮和關羽、魏延的關系是影射了元末明初某個具體的事件,只是想說明,《三國志演義》的作者把對中國傳統政治中文武不和、將相爭權以及明初現實政治的思考,隱隱約約地表現在諸葛亮、楊儀和關羽、魏延的關系中。這是我對魏延和關羽鏡像關系的看法,請專家和讀者指教。【原標題:鏡像關系:魏延與關羽】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中國文學網 作者: 齊裕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