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審視舜帝傳奇生涯中的諸多問題(3)
2012/4/26 16:07:17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作瑕丘,為古邑名,春秋魯地,在今山東兗州北。從這些地名看,位于山東境內及河南濮陽一帶的,為舜青少年時期活動過的地方。其他地方的同類地名,則是舜被堯帝起用后活動過的地方,或者是舜帝后裔用以紀念舜帝而取的地名。
現在有的學者認為,舜青少年時期活動過的歷山、河濱、雷澤,應當在山西境內,而不是在山東、河南境內。持這種看法的學者,是因為將舜被堯帝起用前與起用后的活動范圍混為一談。必須看到,舜在離家時還只有十五六歲,其活動區域不會超出有虞氏部落的勢力范圍。隨著舜的年紀增長,他在有虞氏部落內的聲望不斷提高,最后成為有虞氏部落的首領。即使如此,他的活動區域也還是只能在有虞氏部落的勢力范圍之內。在此期間,舜及有虞氏部落不可能貿然遷徙到今山西南部。因為這里當時是勢力最強大的堯部落的勢力范圍,不會容許其他氏族部落到這里活動。當然,后來舜及有虞氏部落從今之山東荷澤、河南濮陽一帶,遷徙到了今之山西南部。但是,這次遷徙是在舜被堯帝起用后,而不是在舜被起用之前。對于堯帝及其部落來說,舜是一個百分之百的外族人。既然舜被堯帝起用,堯帝還將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舜為妻,舜也就成了堯帝部落聯盟的核心成員。這樣,在得到堯帝允許的情況下,有虞氏部落才有可能由東夷部族地區遷至中央之國境內。有虞氏最先遷入山西南部的地區,在今永濟蒲坂一帶,這里也因此成為舜的主要活動地區。舜繼天子之位后,改國號虞,蒲坂也就成了虞國之都。有虞氏遷入蒲坂一帶后,隨著人口的增長,其中一部分又先后向垣曲、洪洞一帶遷徙。在以后的歷史長河中,舜的后裔陸續遷往全國各地。舜執政后,有虞氏部落為了褒揚舜之功績,將舜在東夷部族區域活動過的一些地名,移植到有虞氏的遷入地。后來,舜的后裔又將這些地名帶入新的遷徙地區,如山西垣曲、洪洞、浙江余姚、永康等。這樣,在全國范圍內,就有了很多諸如歷山、雷澤之類的地名。
四、舜被堯帝起用前已經不是一介平民
舜被堯帝起用,這是堯帝及其部落作出的一項重大政治抉擇。這一重大政治抉擇,至今仍然為人們所傳誦。有的認為,舜被堯帝起用前,還只是一介平民。堯帝起用舜,主要是看重舜的品德與才干。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堯之所以能夠稱帝,他所建立的唐國曾經強盛一時,那么在他的手下,在他的部落里,品德與才干出眾者必然不乏其人。否則,他就做不到這一點。他為什么不在自己的部族中挑選自己的接班人?為什么偏偏看重一個外族中的一介平民?對此,歷來有著多種不同說法。但是,歸根結底,都忽略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即舜在被堯帝起用前,其身份到底如何,或者說舜當時到底是不是一介平民。據筆者研究,舜當時不僅不是一介平民,而且已經是有虞氏部落的首領;不僅是有虞氏部落首領,而且已經是一位聲望很高的強勢氏族首領。只有這樣,舜的事跡與聲望才會傳到堯帝那里,堯帝才會做出起用舜的決定。
《史記•五帝本紀》:“虞舜者,名重華。重華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橋牛,橋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窮蟬,窮蟬父曰帝顓頊,顓頊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自從窮蟬以至帝舜,皆微為庶人。”按照司馬遷的說法,舜的先祖在還是很有名氣的。但是,到了窮蟬以后,在有虞氏部落中,舜先祖的勢力已經衰落了,不再是部落貴族,而只能一般平民百姓了。舜的父親瞽叟,為有虞氏部落中的一位樂師,地位雖然不是很低,卻也很難得稱為貴族了。舜出生后不久,他的母親握登就去世了。后來,父親瞽叟續弦,繼母壬女不斷虐待舜,使舜的過得非常艱難。在這種情況下,少年兒童時期的舜,不僅不可能在有虞氏部落中有多高的地位,就是在家庭里也毫無地位可言。理所當然,這一時期的舜,在有虞氏部落中,充其量也就是一介平民而已。即使在舜被趕出家門后的一段時間里,他仍然只能算是一介平民。
然而,自己舜被趕出家門,直到被堯帝起用前,舜的身份與地位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與當時剛出家門的舜相比,已經是不可同日而語了。舜離家后,不再有家庭可以依靠。盡管他當時在農時并沒有什么地位,總還是可以衣食無憂,只不過吃得差一點而已。他孤身一人離家后,就必須靠著自己的雙手來謀生,來養活自己。古人有云,禍兮福所倚。正是舜在家時的地位低下,造就了他在逆境中生存的本領,使他在離家后能夠迅速自立。他先是一個人跑到歷山開荒種地,收獲的糧食不僅可以養活自己,而且還可以支持父母,幫助其他生活困難的人。這樣,舜兒時的朋友,部落里的其他人,也效法舜到山上開荒種地,他在氏族部落中的聲望無形中也在不斷提高。后來,他又燒制過陶器,打過魚,搞過販運,等等。正是在這各種活動中,舜靠著自己的技術、勤勞、誠信,贏得了有虞氏部落以及周邊部落的信任與好評。也正是因為如此,舜最后成了有虞氏部落的首領,或者說從有虞氏部落分離出來的一個新的部落的首領。
有的認為,在春秋戰國以來的文獻典籍中,并沒有關于舜是有虞氏部落首領的記載,因此說舜是有虞氏首領是不可信的。筆者認為,古籍中雖然沒有關于舜為有虞氏部落首領的直接記載,但是間接記載卻是很多的。《管子•治國》:“舜一徙成邑,二徙成都,三徙成國。舜非嚴刑罰,重禁令,而民歸之矣;善為民除害興利,而天下之民歸之。”《韓非子•難一》:“歷山之農者侵畔,舜往耕焉,期年甽畝正。河濱之漁者爭坻,舜往漁焉,期年而讓長。東夷之陶者器苦窳,舜往陶焉,期年而器牢。”《史記•五帝本紀》:“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雷澤之人皆讓居;陶河濱,河濱器皆不苦窳。一年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古籍中諸如此類的記載還很多,大同小異而已。在這些記載中,有兩點應當引起我們的注意:
第一點,舜所到之處,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這些說明,舜在離家自立以后,在他身邊聚集了大批的人。“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這雖是后世史家的溢美之詞,但我們仍然可以從中看到,舜的部落規模像滾雪球一樣,迅速擴大。隨之而來的,當然是舜勢力范圍也在迅速地擴大,舜的個人聲望也在不斷地提高。可以想像,舜是十五六歲離家的,到堯帝發現并起用舜時,舜已經到了三十歲。在此前的十四五年中,除了開頭幾年主要是謀生外,舜用來拓展自己勢力范圍的時間,起碼有十年之久。在這十年乃至十多年的時間里,按照三年一個輪回計算,舜的勢力范圍可以說已經相當可觀了。這樣,到舜三十歲時,他還只是一介平民嗎?他難道不是已經成為一個勢力范圍很大的部落首領了嗎?除此以外,我們不能做何解釋呢?
第二點,舜所到之處,可以發號施令,處理糾紛,協調矛盾,指導生產。這說明,舜當時已經是一個可以發號施令的人,是一個氏族部落成員愿意接受他發號施令和矛盾的人。在一個氏族部落中,有誰能夠具備這樣的資格?只有部落首領才能具有這樣的資格。我們可以看看,在歷山開荒種糧的人為爭土地發生糾紛,舜前去調解,糾紛立即得到解決;在雷澤打漁的人爭奪漁場,舜就到雷澤去處理,經過一段時間,打漁的秩序得到恢復;在黃河之濱燒制陶器的人,所燒陶器質量不高,舜就前去指導,從此以后,陶器的質量迅速得到提高。通過這些事情可以看出,舜不僅是一個處理部落內部事務的高手,而且還是一個專家型領導。在當時的有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中國永州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