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鄭州的傳統燴面,“合記”首列其中,其他如“蕭記”、“豫豐源”以及后起之秀“紅高粱”、“萬家燴面”等更如雨后春筍,而且一些新概念的燴面工業化生產之后,不僅可以在家煮著吃,而且從飯店走出了河南,走向世界,打造出鄭州燴面的新名片。
燴面是鄭州的名片之一
有業內人士指出,少林拳和鄭州的燴面可以并稱為鄭州的兩張名片,到鄭州不吃羊肉燴面、不游少林寺就等于沒到鄭州。
79歲高齡的陳懷意師傅,曾在初創時期的合記工作、后長期在老字號“西蘭軒”做廚師。據陳師傅回憶,小時候,因為家境困難,他12歲時就從河北老家來到當時還被稱為鄭縣的鄭州,投奔親戚討生活。憑著吃苦耐勞、聰明好學,他從挎著籃子到火車站賣油條、火燒的小販,慢慢成為大飯店老板賞識的學徒,從刷鍋洗碗打下手熬到可以掌勺炒菜,獨當一面。1956年公私合營,他正式轉入位于老墳崗的“陜西牛羊肉館”,后來叫“益民飯店”,還擔任了管理工作。1958年大煉鋼鐵搞技術革新,他來到組建不久的“合記”,親身經歷了合記燴面如何被鄭州人寵愛,終成“天下第一面”的歷程。
鄭州燴面走向產業化
“咦,真香,從哪兒飄來的?”9月15日,在二七廣場北京華聯門前的“大河中秋禮品節”現場,不少市民被一陣陣香氣吸引著,順香而尋,才發現原來是一家食品企業現場煮燴面的香氣。不少市民、孩子都圍了上來。有人品嘗之后當即就買了幾箱。
這家生產鄭州燴面的食品企業負責人張子成告訴記者,鄭州燴面在上世紀80年代開始了新一輪火爆,并很快抓住了鄭州人的胃口。他開始尋思兩件事兒,鄭州燴面如何才能走出鄭州、走向世界,如何才能跳出碗、走出店,實現“碗裝天下”的夢想。經過潛心研究,他們于2011年研制出了保留燴面原有歷史風味的正宗鄭州燴面,目前年產萬噸鄭州燴面的生產線建設項目已經通過備案。“我們計劃將工廠里生產的鄭州燴面打造成繼速凍食品、‘好想你’大棗之后的另一張鄭州名片,成為鄭州區域食品文化名優土特產代表。”張子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