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符調原名“河南梆子”,也有“梆子戲”、“十字調”、“河南謳”、“土梆戲”、“干梆子”、“梆子秧腔”等叫法,清乾隆年間發源于河南省封丘縣清河集“許門”,是豫劇的源頭和一個重要流派,因清河集古屬開封祥符縣而得名。分布以封丘縣清河集為中心,輻射至新疆、甘肅、臺灣、邯鄲等地。祥符調是豫劇的母調,標準中州正韻,最正宗的豫劇唱腔。豫劇界有一句流行諺語:“‘祥符調’不用問,不是‘許門’是‘蔣門’。”許門就是指清河集的許家科班,蔣門是指朱仙鎮的蔣家科班。
《封丘縣志》載,清河集許門熱衷于戲曲表演事業,清乾隆、嘉慶年間創辦天興班,道光初成為天興班最興盛的時期。道光二十一年(1841)和二十三年(1843)的連續兩次大水致使清河集漫溢,朱仙鎮滅頂。大水過后,第三代管主(許大胖子)著手恢復,到第四代許長慶時已大有起色。朱仙鎮第三代管主蔣扎子離開故土,到商丘、周口、漯河、洛陽一代傳藝,形成現在的豫東調、沙河調、豫西調。《開封縣志》載:“許門(許長慶)科班在清河集(今屬封丘)……許門則始終在祥符縣附近的杞縣、尉氏、陳留、通許、中牟、蘭封、儀封等地傳藝”。 1843年到1956
年,清河集“許門”扛鼎于開封“內十處”達一百多年之久,保證了祥符調的純粹性。這里所說的“內十處”指的是祥符(即今開封縣、封丘縣一部分)、杞縣、陳留(現屬開封縣)、尉氏、中牟、通許、儀封、蘭封(屬蘭考),黃河北岸的封丘、陽武(屬原陽)、延津、滑縣、長垣等地。
《封丘縣志》又載:封丘縣作為豫劇發祥地之一,歷史上的豫劇界高手、名伶,冠譽中州。清乾隆年間,清河集村(當時屬祥符縣)許長慶(外號許老六)始創豫劇科班,培養出許多名演員,形成了以開封為中心的祥符調流派。到清光緒年間,先后共辦“天興”等八個科班。當時盛譽中州大地的李劍云就出身于清河集科班。民國時期,從清河集科班培養出來的楊金玉又辦起了“義成班”,表演藝術家閻立品等人是“義成班”學生。1938年,郭中辦起了“民樂班”,培養出楊璽等演員。新中國建立前夕,于1948年底北葉寨村、高產角村、蔡頂村等辦起了科班,像名噪豫北的孫平和就是蔡頂村科班培養出來的學員。
1949年左右,封丘縣諸家豫劇科班在名旦孫延德、閻彩云、常金香、陳素真、名生張子林(小妖怪),筱火程鞭(王金玉),杜保興(藝名獨藥罐、小老虎)、名丑田慶元、名旦大鱉妮(揚鳳書)、名花臉張連生等任教和親授下,把封丘縣豫劇唱腔熔五大流派為一爐,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1978年,清河集許門后代許洪昌把老藝人組織起來,成立清河集半職業劇團。祥符調是以板胡主弦,生、旦、凈、丑角均以本嗓唱出,多用上五音、丹田演唱,口形大,夾板音多、嗓音多,俏皮腔多,節度跳躍尾聲重,流水過門短,偷字閃板多等,具有古樸醇厚、委婉含蓄、俏麗典雅的風格。演出的傳統劇目有《抬花轎》、《三上轎》、《宇宙鋒》、《對花槍》等360多部。
祥符調調式明亮清純,較多運用“1”、“5”兩音。重視唱功,有“寧唱十句戲,不道句白”的諺語。唱與念俱用標準的中州韻,唱腔五音俱全、尖團音分明,唱詞通俗易懂。
封丘縣和祥符調相關的文化遺存有很多,比如,有清河集天興班遺址1處、豫劇教育家孫延德在封丘傳授地遺址數處、開封市豫劇院和天興班弟子為天興班遺址所立的碑刻數通、豫劇大師孫延德、許長慶、楊金玉、張子林、王金玉、閻彩云,和諸多弟子的各自墓園、墓地數個,孫延德與眾多知名弟子遺留的戲劇道具、圖像、音響、圖片、媒體報道等實物資料多個(件)。祥符調是黃河文化的具體見證和直接產物,保護好祥符調,就是講好黃河故事,就是延續歷史文脈。
2008年6月26日,《祥符調》被新鄉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新鄉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