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鄉 >> 文化遺產 >> 非物質文化遺產 >> 瀏覽新鄉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新鄉麥稈畫

2022/8/13 15:14:28 點擊數: 【字體:


新鄉麥稈畫又稱麥秸畫、麥草畫、麥燙畫,是運用新鄉當地小麥麥稈,通過漂洗、熏蒸、刮料、碾料、拼料、刻畫、剪料、熨料、燙料、拼貼、組合、裝裱等加工工序,大膽吸收國畫、版畫、剪紙、烙畫、貼畫等諸多藝術表現手法,在充分利用天然麥稈自然光澤和紋理的前提下,以勾絲、鏤空、剪貼組合、立體繪畫熏燙等精湛技法,巧妙制作出表現山水、天地、風雨、花鳥蟲魚、人物、風景、花卉、動物、建筑、器物等古樸典雅、栩栩如生藝術作品的我國古代中原地區民間手工藝術形式之一。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拼料是麥稈畫創作的第一步,要經過“專用麥稈種植→麥稈人工收割→分揀選鍘→浸泡防腐→庫存備料”等環節。經多年試驗比較,發現麥稈畫所用麥子秸稈非低產品種不可,且須人工收割,原因是低產麥的秸稈粗細、韌度、厚度等正適合麥稈畫使用,下料后要分別對每塊料進行熨燙。熨燙是制作麥稈畫過程中最難掌握、最具靈活性、也最要功力的環節。在對剪好的各塊原料進行熨燙上色之前,須對圖樣的整體構圖的色澤和明暗關系成竹在胸,清楚地知道最終成品的總的效果是什么樣,這樣才會在分燙每塊料時做到心中有數,避免燙料時造成色澤深淺不統一,或者明暗關系不對。具體熨燙時,根據上色部位需要的效果,需要對熨斗的溫度適時調整,同時靈活使用其不同的部位,采用多變的熨燙手法,或快或慢,或重或輕,或沉壓重烙,或輕掠觸擦,細致認真地完成每一塊料的燙色。

據說,新鄉麥稈畫跟“王莽攆劉秀的傳說”有關系。新莽時期,王莽為了斬草除根,派大隊人馬追殺漢平帝之子劉秀。在新鄉地區廣為流傳的有劉秀溝、扳倒井、劉秀城、劉秀橋、王莽嶺、蠶姑救駕等傳說。另外,還傳說,劉秀在新鄉被莽軍追得無處可逃的情況下,萬般無奈藏于麥地之中,誰知麥子遂化為樹林保護劉秀,使劉秀躲過一劫。因此,新鄉人視麥子為祈福迎祥之物,不僅用麥桿制作墊子、蛐蛐籠等實用器物,還制作麥稈畫以供點綴生活。

據該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常愛英介紹,秦漢之前我們聰慧的祖先就開始用麥秸稈進行藝術創作了,并且新鄉的麥稈畫跟濮陽的第四批國家級非遺項目《麥稈剪貼》有一定的淵源。常愛英,1971年8月15日出生在濮陽市清豐縣五里屯村。其母親李香素1922年5月出生于山東、河南兩省,聊城市、濮陽市兩市,莘縣、范縣、清豐、南樂四縣交界處的山東觀城鎮一個大戶人家,書法、繪畫、刺繡、剪紙樣樣精通,是位為數不多的才女。她的皮影也很好,在常愛英的記憶中,母親為了哄她開心,經常做皮影給她演看。遺傳的基因,家庭氛圍的熏陶,為常愛英將來走上麥稈畫藝術之路提供了先決條件。

常愛英的父親常振武,乳名“常義祥”,1922年2月出生,2020年5月去世。他早年開辦過服裝廠,后來舉家從五里屯村搬遷到清豐縣陽邵鎮做生意,同世代在陽邵鎮居住,與制作麥桿畫、紙扎等手藝謀生的國家級非遺項目《麥稈剪貼》第四代傳人聶紹銀(1914年出生)關系交好,為結拜兄弟。聶紹銀之子聶遠征,為國家級非遺項目《麥稈剪貼》代表性傳承人。同住陽邵鎮,兩家關系又過往甚密,使常愛英有機會、有時間接觸到麥稈畫的制作。常愛英從小在農村長大,對麥稈有一種特殊的情感,從接觸到麥稈畫的那一刻起,就被麥稈畫的質樸和亮麗所吸引,并決定把麥稈畫制作當成自己一輩子的事業。

1991年,已經在河南大學美術系就讀的常愛英,利用暑假機會回到久別的故鄉,看到她遠征哥公司那里擺放的各種各樣的麥稈畫,非常震撼。但是,她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就是麥稈畫只是利用麥稈進行片狀地拼貼,單片單色,沒有光影的變化和顏色的過渡,色澤層次比較單調,裝裱方式也簡單粗糙。能否在這些方面有所突破,成為她思考和研究的一個課題。經過琢磨研究,常愛英在對麥稈畫各種傳統技法進行理順的過程中,于1992年摸索出了“立體繪畫熏燙技法”,新技法使麥稈的表面形成豐富的層次和光影、明暗、色變,這在全國屬于首創。運用這一技法,她創作出一幅幅層次清晰、透視合理、光感自然的嶄新作品。作品中鳥的羽毛幾乎可以亂真,讓見到的人忍不住想動手摸摸,使麥稈畫這一古老而優秀的民間工藝被賦予了新的生命力。從此,常愛英制作麥稈畫制作都采用此種兼有繪畫素描表現技法的制作工藝,使制作出的麥稈畫形神兼備。之后,她又相繼研制了將麥稈畫附著在其他器物,例如瓷盤、樂器上的制作技術,更加豐富了麥稈畫的表現形式和范圍,增加了麥稈畫的實用性。一幅優質的麥稈畫,必定是剪裁圓滑、流暢,熨燙的色澤自然、靈活,粘貼平整,無錯位、無起皮,色澤明亮,質感韌滑,細部無呲裂、無印痕,造型準確,構圖和諧,富有藝術美感。

多年來,常愛英潛心研究麥稈畫制作工藝,在技法、構圖和表現形式上不斷創新,使其作品既有現代和原始的厚重,也有工筆畫的效果、西方油畫的色彩。她借用唐詩宋詞意境,創作出《一剪梅》、《東風破》、《蝶戀花》等意境優美、帶有濃厚人文氣息的作品。借鑒油畫技法,創作出具有歐美風情的《藍玫瑰》、《百合花》、《荊棘鳥》等作品。《鳳凰涅槃》、《神引》等作品則以超現實的想象、打破常規的繪畫技法,表現了作者追求唯美、追求內心祥和、探究未來世界的思想。2011年, 常愛英用整整兩年時間創作的長30米、高1.5米《萬生和》,創造了“世界最大的麥稈畫”紀錄。開發的麥稈畫首飾盒、麥稈畫葫蘆等產品,使麥稈畫走進更多家庭。2004年,中央電視臺黃金時間播出常愛英主講的《麥稈畫的制作》節目,引起極大反響。作品《梨花一枝春帶雨》、《弦上樂》分別于2006年、2010年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世界杰出手工藝品徽章”。

在常愛英的推動下,2008年1月16日,新鄉市春之聲工藝美術有限責任公司成立,這是一家集設計創作和加工制造為一體的專業化工藝美術公司,主營產品為麥桿工藝畫等。2018年,她又建立了包括麥稈畫在內的,集非遺產品銷售、民俗、餐飲、休閑娛樂于一體的“新鄉春之聲生態文化園”。該公司和生態文化園在常愛英的帶領下,銳意革新,潛心努力,榮獲了“河南省知名文化產品”、“新鄉市十大旅游產品”、“新鄉南太行指定旅游產品”、“全國麥稈畫市場消費者滿意第一品牌”等榮譽。


 
責任編輯:admin文章來源:新鄉市文化廣電和外事旅游局
0
下一條:太行核桃微雕技藝上一條:布貼畫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