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浮雕鏨刻技藝是在玉石器、骨角器等加工技術的基礎上,利用金、銀、銅等金屬材料的延展性,在設計好器形和圖案后,按照一定的工藝流程,以特制的工具和特定的技法,在金屬板上加工出千變萬化浮雕狀圖案的一種中國傳統(tǒng)手工技藝。新鄉(xiāng)輝縣市在古代是殷商時期王室的所在地,從出土商周時期“子龍鼎”內壁近口緣處鏨刻的“子龍”二字銘文上看,這種技藝在新鄉(xiāng)的傳承至少已有數(shù)千年的歷史。據(jù)該項目持有人朱斌介紹,他出生于延津縣魏邱鄉(xiāng)朱寨村。
魏邱鄉(xiāng)位于延津縣中部偏東,因魏惠王(又名梁惠王,他是魏武侯之子,魏文侯之孫)死后葬于此,而得名,故名“魏邱”。他的姥姥家在他村的北偏東不遠處的齊村。齊村原屬朱寨鄉(xiāng),2006鄉(xiāng)鎮(zhèn)合并時,并為魏邱鄉(xiāng)。齊村是以姓氏命名的村莊,全村姓氏包含齊、李、劉、鈕等。他的姥爺叫鈕大孬,在民國時期隨其道口藝人李修全學習鑄造、鋦鍋、鋦碗、鋦盆等手藝。
建國后,在村口用這些手藝打造農(nóng)耕產(chǎn)品、修復鍋碗瓢盆,養(yǎng)家糊口。朱斌因為家距離齊村很近,小時候就經(jīng)常去姥爺家玩耍,經(jīng)常看到姥爺在為周邊群眾鋦鍋、鋦碗、鋦盆,他逐漸對這些手藝活兒產(chǎn)生了濃厚興趣,并通過給姥爺打下手,慢慢掌握了鑄造、鋦鍋、鋦碗、鋦盆等手藝。1999年3月,朱斌初心不改,一心想提高自己的手藝,在親戚的引薦下,拜河北唐山的鏨刻大師韓君為師,學習打造金銀首飾、鏨刻、修復古玩玉器等技藝。韓君大師師出名門,他的老師是天津衛(wèi)北門里老字號慶豐金店的老板,專司打造金銀首飾、鏨刻、修復古玩玉器。
民國時期,因兵荒馬亂,生意難以維持,張志功攜家人離開了天津,定居唐山,傳藝于韓君,并為其取藝名韓慶豐。韓君將朱斌收入門中后,賜朱斌藝名為“唐河”,并對其進行了近十年的悉心栽培輔導。鏨刻的第一步是“開鏨”,即制作鏨子。鏨子是鏨刻師在金屬板料上操作用的工具,形似大小不等的長釘,一端用以敲擊,另一端在錘子的作用力下,在金屬板上印刻出各種形狀
。鏨刻工藝復雜,工具多達幾百種不等。需要藝人根據(jù)雕刻的紋飾物,器具的造型需要要不斷制作出不同形狀的鏨頭或鏨刀。鏨頭大致分為兩種:一類是鏨頭不鋒利的,可鏨刻較圓潤的紋樣。另一類是鏨頭鋒利如鑿子,可鏨出較細膩的紋樣。成套的鏨子都需要藝人自己打制,最常用的鏨子,根據(jù)鏨頭面積和形狀分為拓鏨、踩鏨、豆粒鏨等十多種。另外,還要根據(jù)加工對象不同,打制一些其他種類的鏨子。
鏨刻有一種工藝是沖凸和踏凹壓平法,可在器物表里同時鏨刻使花紋凹凸呈浮雕狀。鏤空工藝也是一種鏨刻技法,要鏨刻掉設計中不需要的部分,形成透空的紋樣稱鏤空或透雕。鏨刻一直作為細部加工手段而使用, 在鑄造器物的表面復刻重雕上, 貼金、包金器物的紋樣部分多采用,使作品產(chǎn)生出豐富多彩的藝術效果。在鏨刻之前,金屬板材要先退火,待硬度下降后,一鏨一刻才更顯效果。除此之外,還要先將加工對象貼附在用特殊材料配制的膠板上。墊板的柔軟使每一次敲擊的反饋力度變得柔和,板材容易形成圓潤的凹陷和凸出,還不易鏨破。膠板一般是用松香、大白粉和植物油,按一定比例配制后敷在木板上。使用時將膠烤軟,銅銀等工件過火后即可貼附其上,冷卻后方可進行鏨刻,取下時只需加熱便能脫開。
鏨刻用的板料薄厚,依作品的大小而確定,最常用的厚度是在2-0.5毫米,板材過厚使用中往下踩和往上抬都有困難,太薄則容易鏨漏。鏨刻技藝操作過程復雜,技術難度大,要求操作者既要有繪畫、雕塑的基礎,又要掌握鉗工、鍛工、板金、鑄造、焊接等多種技術,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還要有一定的理解和鑒賞能力等良好的綜合素質。目前,該項目因操作過程復雜,技術難度大,要求操作者具備良好的綜合素質,而且還要經(jīng)過長期刻苦學習和鉆研才能很好掌握,故從學此藝者不多。加之有些藝人思想保守等緣故,至今能夠全面而熟練掌握這門技藝的人日漸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