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周口 >> 歷史傳說 >> 傳說賞析 >> 瀏覽周口

項城民歌概述

2013/9/29 9:16:51 點擊數: 【字體:

   
    項城市地處豫東南黃淮沖積平原,同安徽省交界。全市主要有漢、回兩個民族,為河南省五個擴權市之一,轄15個鄉(鎮),6個辦事處,全市面積1083平方公里,人口118萬人,有466個行政村,1674個自然村。項城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春秋時期為項子國故地。多少年來,勤勞勇敢的項城人民,在坎坷不平的社會生活中,他們用民歌形象而生動地刻劃了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斗爭,反映了勞動人民的情感和愿望,表現了勞動人民的才華和智慧。所以長期以來,在項城人民中流傳著絢麗多姿,風格各異的民歌。這些民歌成了表達項城人民的思想情感的主要藝術形式之一。近幾年來,筆者在搜集整理中,對項城民歌的面貌進行了全面的了解,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下面就項城民歌的形成與發展;項城民歌的內容與風格特點;項城民歌在人民生活中的作用。談點粗淺的認識,以求得專家及同行們指正。

    一、 項城民歌的形成與發展

  關于項城民歌何時形成?在《項城縣志》上找不到記載,找老藝人座談他們也說不清楚。為此,我認為要探討項城民歌的形成,首先要弄清楚河南民歌的形成,我想從中可能找出點根據來。那么,河南民歌是怎樣形成的呢?根據歐洲著名文化社會學家、藝術家阿諾德?豪澤爾所說:“作為一個社會歷史過程,藝術作品的產生取決于許多不同因素:自然和文化,地理和人種,時間和地點,生物學和心理學,經濟和社會階層(1)”。所以,要探討這個問題,首先要從河南的地理位置及歷史背景來考慮。

   河南地處中原,位于黃河下游地帶,它東西南北,與晉、陜、鄂、皖、魯、冀等六省毗連,因古代稱為豫州,又是九州之中,故有中州之稱。河南的自然環境雄偉壯觀,它的北面有太行山,西面有崤山、熊耳山和伏牛山,南面有大別山和桐柏山,黃河橫貫河南,淮河發源于桐柏山麓。其它還有屬于長江水系的丹河和白河,屬于海河水系的衛河。整個地勢是西高東低,它既有山區又有丘陵地帶,但更大面積的地帶是由黃河、淮河流域沖積而成的大平原。因此,自古以來河南就是中華民族的重要集居地區,也是我國古代文化的主要發源地之一。又由于遠自夏、商、周,這些朝代建都于河南;春秋戰國時期的八、九個諸侯國也都是建都于河南的一些縣(市),如:鄭、衛、陳、蔡、宋、杞、申、息等國。進入封建社會以后,從漢、魏、晉、南北朝、唐、宋以來,均有建都在河南的歷史,正由于過去中原地帶政治上的集中和發展,這些都為中原文化的形成與發展創造了重要的條件。

    作為表示中原文化之一的藝術形式——民歌,歷史上也曾有所記載,比如被人們視為我國最早記錄民歌最多的一部民歌總集---《詩經》,其中記載十五國風的“芣苕”(詩經?周南),“溱洧”(詩經?鄭風)、“氓”(詩經?衛風)等篇,就是反映當時中原大地人民生活的,這些地區大多數是屬于現在河南所轄區域,如:邶、衛、王、鄭、陳、檜等。到了漢、魏、晉、南北朝時的“樂府”中,就設有專人向民間采集民歌,如漢代的《相和大曲》;魏、晉、南北朝的《清商樂》等。那么,這些民歌在當時的活動區域情況怎樣呢?《漢書?藝文志》歌詩類記載了這些詩歌的產地,包括了吳、楚、燕、代、齊、鄭等廣大地域,詩歌二十八家,三百一十四篇的名稱中,也提到了河南的汝南、鄭等地名。另古人又有“秦聲、楚調、吳歙、蔡謳”者之說,這其中的蔡是周朝的國名之一,即今河南的上蔡縣、新蔡縣一帶(項城市的南臨邦縣)。在《孟子?告子》中有陳國“好巫覡歌舞之事,其民化之”的記載,陳國則指河南的淮陽(項城市的北臨邦縣)。

    綜上所述,一方面可以看出河南民歌的產生的歷史是悠久的;另一方面從河南民歌的形成狀況及活動區域來看,其項城民歌的形成肯定是受河南民歌影響的(因項城市屬河南省所轄)。下面僅舉項城市南頓《回民秧歌》的產生情況,就足以證明項城民歌的產生是歷史悠久的。項城市南頓《回民秧歌》是南頓鎮回民群眾自娛性的民間舞蹈。該舞蹈唱、說、舞三者兼顧,比較活潑。據秧歌藝人馬仁杰所述,《回民秧歌》流傳到他這一輩,已是七、八代了,若按每代三十年計算,南頓《回民秧歌》的產生距今足有二百年的歷史。(在此值得說明是的,據南頓清真寺阿訇諸鳳一談,按回族的伊斯蘭教教規,回民是不能參加歌舞活動的,但由于當地回民雜居在漢民中,無形中受到漢民的影響。于是就由不公開到公開地搞起各種文娛活動。《回民秧歌》就是這種情況下產生的。)所以,我們從該舞的流傳情況來看,不得不承認南頓《回民秧歌》的產生有其悠久的歷史。當然,南頓是項城所轄的一個小鎮,由此,我們從《回民秧歌》的產生也能窺探到項城民歌的產生歷史。

    在舊社會,項城民歌不可能有較大的發展,其原因我想不外乎有二:其一,項城地處偏僻,交通不便,人們接受外來的事物不太容易,即使有一些民歌也會受當時客觀條件的限制得不到發展,有的可能隨著時代的推移已經滅跡。其二,這是由民歌的屬性造成的。因為民歌最能反映客觀事物,抒發人民的心聲,對統階級的殘酷壓迫是抨擊和控訴的。所以歷代統治階級對人民的歌唱是深惡痛絕的。古籍上有關“禁歌”的記載比比皆是,比如明太祖禁歌舞,違者要倒吊飲水而死,“即縛懸樓上,飲水三日而亡”(2)。因此,項城民歌在舊社會是得不到發展的。

    要談項城民歌的發展,事實上還是從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后,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由于黨和國家的重視,項城民歌才煥發青春,才得以發展。四十年來,筆者確實發現很多民歌成為群眾娛樂的口頭曲,特別是每年的春節、燈節期間,群眾自發性的民間文藝活動更是達到了高潮,其場面非常壯觀。無論是玩旱船、跑竹馬,或是推小車、高蹺、獅子等,其中唱的大部分是抒發群眾心聲的民歌。更值得提到的是,有的民歌伴隨著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步伐,成了歌唱黨、歌唱祖國、歌唱社會主義的贊歌。比如項城民歌《歌唱十二個月》、《送給毛主席嘗一嘗》等,這些民歌無論從內容到形式,從音樂到歌詞都產生了質的飛躍,在項城民歌發展史上達到了新的高度。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項城文化網 2009-3-3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