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溯至夏商時期,人類曾在頓國聚集居住。公元前1005年,周成王東征,為震懾這里的商民舊族,封其姬姓子孫在此建頓子國。公元前496年,楚滅頓,頓民淪為楚奴,頓都遺于后世。秦并天下置南頓郡,西漢高祖置南頓縣延至東漢末年,此400余年舊城復(fù)筑。東漢光武帝劉秀,其父劉欽任南頓縣令,劉秀少年隨父到南頓。“復(fù)興漢室”后,于建武十九年大駕南頓,南頓民眾筑臺舉城歡慶。劉秀念父老舊情,免南頓兩年田租,頓民世代感恩,于光武臺上建廟祭之。
頓國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后,周王朝在淮水中上游地區(qū)分封的姬姓國之一,位子爵。按照周代的封建官制,“王者之制祿者,公、侯、伯、子、男,凡五等”(《禮記·王制》)。頓國國君在史料中被稱作“頓子”,顯示頓為第四等的小國。頓國爵低國卑,疆狹民寡,逐漸衰落。
頓國南遷
西周末年,王室衰微,頓國作為國卑勢弱的小國,夾在逐鹿中原的大國諸侯之間,對大國或依或違,時即時離,搖擺不定,惶惶不可終日。頓國本依附于陳國,后來懼楚國之強,背陳而轉(zhuǎn)向楚國。陳國于是大兵壓境,遂使頓子失國,國君頓子逃奔到楚國求援并在楚國避難。具體何年陳國逐頓,史料不詳,據(jù)專家推測,應(yīng)在公元前637年或稍前。公元前637年秋,因為陳國在歸順楚國的同時又暗中勾結(jié)宋國,楚王遂接受頓子的求援,派大將成得臣率兵攻打陳國。楚軍在占領(lǐng)了焦、夷兩地后,并在頓地修筑新城后回國。《春秋左傳·僖公二十三年》:“秋,楚成得臣率師伐陳,討其貳于宋也。取焦、夷,城頓而還。”公元前635年,楚令尹子玉(即成得臣)把陳國包圍,護送頓子返回新建的都邑,使頓子復(fù)國。《春秋左傳·僖公二十五年》:“遂圍陳,納頓子于頓。”